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写在《论语》读书会之后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9日 14:17 点击次数: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曾经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这句话一经发表便对儒学形成了巨大冲击,从此的中国哲学研究再也无法绕开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换言之,儒学是不是哲学?这个问题如此紧迫又如此难解。

2021年9月,我刚刚从新闻学专业跨考到中国哲学专业,在此期间我研读了大量以西释中的著作与论文,这些新鲜的学说带给人希望,似乎儒学已找到了新的出路,从此便可毫无疑义地划分在哲学科目下。研二时专业课减少,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专注于读书思考,我才恍然发现,在过去一年多的学习里,真正使我困惑的并不是“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难题,而是如何理解儒家经典的问题。身为中国哲学专业的学生,我却好像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个理解经典的视野。我看了很多对“四书五经”的批评抑或褒扬,也看到很多前沿的学术争鸣,似乎对当下时兴的学术热点总是可以侃侃而谈;但若旁人问起,我又没有底气表明到底何为经典、何为儒学,深感解经、释经的情绪远比经典本身更早地进入了我的思维。因此,我一直在等待一个能够细细走近经典的机会。

2023年春季学期伊始,我和几位同学在与蔡杰老师的交流中逐渐萌生了办读书会的想法。蔡老师提议可以举办“四书五经”系列读书会,就从最基本的儒家原典《论语》读起,这个建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论语》作为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于中国哲学专业的同学们而言可谓意义非凡。蔡老师选定了皇侃《论语义疏》、朱熹《论语集注》与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儒学诠释史上的经典传注作为必读书目,并辅以陈祥道《论语全解》、胡炳文《四书通》、蔡清《四书蒙引》、王夫之《四书训义》等重要文本作为选读书目。看到如此丰富的参考注本,我心里顿时增添了一丝底气:我好像离经典近了一些。

按照设计,读书会每周一次,领读同学首先对三到四条原文进行基本的文义梳理与义理解读,并提出自己在准备材料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和遇到的疑惑,其他同学再加以补充。读书会上,蔡老师总是引导鼓励,从不批评,故而大家讨论的氛围总是轻松活泼的。在最初的几节课上,我们总是找不到恰当的理解方式,这时,蔡老师便会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大家以现实生活作为参照,去明晰儒家的真正关切,他的观点总是能给人一种豁然贯通之感,在他的视角下,儒家是如此切己又富含智慧。也有时,课上所讨论的观点在当时并不觉有什么,到了课下却余韵悠长,时常让人细细思量起来,对实际生活大有裨益。一开始我曾担心一次只读三条文献会不会太少,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蔡老师显然更注重帮助大家找到好的学术视角、培养精准的问题意识。我想起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名言:“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扎实的学理基础,可靠的学术路径,再加上一些独自向未知领域进军的前行勇气,有了这些,才能谈学术能力。经过几周的学习,我慢慢体味到了其中的道理。

正如蔡老师常常讲到的“感应”问题,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家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谈起读书会,同学们都感到收获颇丰,现一并摘录于此:

儒学高等研究院的硕士生张佳旭表示“学贵在精”,精读文本更有利于对精深义理的挖掘:“尽管每次读书会只讨论三四条语录,但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不遗余力地思考、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精深义理,从而对文本产生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硕士生王梦玉提到,“在读书会上,我们一同讨论《论语》中的‘孝悌’‘仁爱’等观念,探究孝悌与仁的关系、洒落与敬畏二者的张力等问题,在不断地提问、思考、阐述中增强了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了解了不同《论语》注疏背后的思想差异,提升了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

徐子珺是来自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的硕士生,在参与读书活动的过程中,她对以原典为本、以注疏为辅的解经方式感受尤深:“通过《论语》读书会,我初步接触了《论语》学史和历代重要《论语》注疏,学习实践了梳理经文蕴含的义理及历代对经文理解之异同的方法,提高了阅读经典时应有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在我看来,回归经典、理解圣贤大儒之关切,意义深远。”

所谓朋友,谈诵经业,相知有无,友伦既是《学而》开篇第一章要教会我们的道理,也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对此,儒学院硕士生陈萌萌深有体会:“在和老师同学们共同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体会。如《论语》中‘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在历史上便有‘不与不类己者交友’‘不与不胜己者交友’‘不与忠信不如己者交友’等多种解读,这实本于儒家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美德追求。”

《论语》不仅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及道德理念,也体现了深刻的经世致用之道,儒学院硕士生徐梦飞十分关注儒家经典与时代问题的结合:“《论语》读书会不仅是对章句的疏通,更是《论语》的古义今解、古语今用。跨越时空,与圣人直面对话,倾谈处世之方、做人之道,通过诠释经典中的智慧,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

儒学院硕士生李芝瑶希望能够继承创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启发问题意识,发古人之微言大义,反求诸己,关切当下,知之愈明而行之愈笃,使经典能在当代别开生面,推陈出新。”

儒学院硕士生张震宇在研读论语的过程中,通过“由一经而见全局”的读书体验产生了对儒学的新认识,提出要着眼于活的思想,让经典面向时代:“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探讨之中能够学习到不同的解经方法和思维范式,拓展自身的眼界与学识;在共同思索中激发我们的原创思想,直面当下的现代性的问题,让经典向时代敞开,让儒学鲜活起来。”

儒学院硕士生杨超注意到了在儒学视角下,人与世界、人与万物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在此次读书会中,收获的不仅是学理析义,更是人生哲思、生活之道,人文精神穿越层层障碍于经验中现身。在蔡杰老师和各位同仁的交流游观、思想激荡中,身心俱润,如沐春风。”

同学们的深刻体会正是读书会浓厚氛围的生动写照,每周一次的读书会既是同学们与蔡老师的论学时间,也是大家当面向老师学习治学方法、请教学术问题的宝贵机会。蔡老师更是带动大家将这种勤学善思的学术氛围从课堂上延伸到了读书群的日常交流中。他希望大家能够多思考、勤钻研,并表示:“问题意识是创新性的主体内容。”同时他也亲切地鼓励大家:“在学术上的讨论,大家都是平等的,应该畅所欲言,而且要直截了当、直指要害!希望同学们在研究生期间培养和带动起优良的论学风气。”子夏有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我想子夏所描绘的论学之道大抵便是如此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在中国哲学这条路上,我走过的每一步开始变得如此扎实。我还是会思考“哲学与儒学之关系”,但我曾见过儒学是什么了。

文章发表于2023年4月26日《山东大学报》第12期


【作者:白义洋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李真真 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