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期待本身就很美好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7日 14:27 点击次数:

最近听到一个朋友的故事。小时候他学围棋,老师很欣赏他的天赋,让他去参加区里的围棋比赛,年幼的他有些怯场,在三轮比赛中,基本都是没到10分钟就输了。比赛结束后的一个星期,他央求家长去跟老师说不学了,当时他的想法就是不希望学了很久后去赛场又是惨败,让老师觉得“不该对这个孩子有所期待”。

其实,他也会觉得“不该对自己有所期待”。

似乎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发现期望值越高,失望的程度越深;没有过高的期望,就不会有那么多失望。于是,很多人学着去管理自己的期望值,以为只要没有期望,也就谈不上什么失望。

顾城的诗《避免》很符合这种心理状态: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表面上顾城说的是种花,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类推,比如为了避免在演讲比赛中出糗,干脆连名都不报;为了避免感情失败,干脆拒绝向心仪对象告白;为了避免朋友的背叛,像一只刺猬一样以防御姿态面对所有人……但是真的可以完全实现“零期待”吗?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了吗?“零期待”心态衍生的是逃避行为。有一部影视剧叫《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大家很容易被这个名字欺骗,以为这部剧是教我们在生活中逃避,但其实不然。开始的时候,男女主角确实抱着逃避生活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是到了最后,男主向女主求婚,两人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决定他们之间的关系何去何从。逃避不是长久之策,“零期待”只能是暂时的妥协。

蔡康永说过这样一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逃避往往到最后会让我们错失良机,所以“零期待”并不可取。

至于“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的说法也是自相矛盾,“零期待”的本质其实还是期待本身。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在准备保研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事!我哪有什么期待呢!有个学上就行了。”但谁不想去一个更好的平台呢?只是我害怕自己做不到,干脆就假装自己不想要。“零期待”本身,蕴含的就是深深的期待。

在不期待的同时,我发觉自己并不舒服,也不快乐,仿佛已经提前给自己谱写了结局,无论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这种无力感让我一度陷入了“习得性无助”。后来,我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从“零期待人格”转变为“中等期待人格”,即使不能实现自己的期待,我也收获了很多其他的东西。

学者研究发现:自我期望在期望效应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影响学习行为及学业成绩外,对个体的心理品质、生活方式、自我和谐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各位朋友们,请给自己一些期待,因为期待本身就很美好,就像是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迎着暖阳、拥抱春风。

对了,前文我提到的那位朋友后来确实没怎么下过围棋,但是他也培养了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尤其是痴迷于篮球,我问他,“是因为你打得好吗?”朋友站在三分线的位置,瞄准篮筐,向前跃步投出了球,球以完美的抛物线撞击篮筐,却没有如约进入网中,偏移了一些角度之后落在地上。“打得并不好哦,只是觉得很多事虽然无法完成,甚至这辈子都实现不了,但是为之努力的过程就是很棒的经历。”诚哉斯言。

文章发表于2022年3月30日《山东大学报》第7期


【作者:汪龙佳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李真真 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