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是收获的季节,各类奖学金、奖项、荣誉则是沉甸甸的果实,回报我们一学年的辛勤耕耘。对我而言,今年的12月更加意义非凡。在本科四年的丰收时节,我荣幸地获得了本年度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单项)研究创新类。
大一的这个时候,我作为观众来到中心校区体育馆,有幸一睹当年校长奖学金的得主。他们在台上熠熠生辉,各领风骚。那时的我,唯有默默许下对自己的承诺,我要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以榜样为标杆,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
作为学校首届法英双语国际组织人才新文科实验班的学生,我们受到了很多的支持和关注,“不负众望”便成为了我前进的一种动力。一路走来,我参加了不少科研活动,在科研实践中培育自己的跨学科能力和国际视野。在此期间,我有幸拜访中国联合国协会总部、旁听外交部记者会、并与来自清华、北大、浙大等高校学子切磋交流,一起竞赛、设计、展示、演讲……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我也不曾停下脚步,仍参与了许多线上学术活动。
所有的经历都改变了我对于文科生参与研究创新的看法,即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时代主题紧密结合。我曾研究文科与新技术、新产业融合的课题,例如,VR技术与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融合;我也在广泛的跨学科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后疫情的绿色复苏,从区域国别研究到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从外交外事礼仪规范到国际组织的跨文化交流……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道,而我热爱的外语便作为灯塔,为我照亮通往更广阔天地的方向。
一个月前,在报名这个单项奖的时候,我也曾怀疑过自己:作为一个文科生,一个外语学习者,我是否有足够的资本获得研究创新类的奖项呢?但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学校对新文科的建设、学院对于国际组织后备人才的重视都给予了我莫大的信心。此外,无论是帮我修改答辩稿的刘院长、传授给我答辩策略的朱老师、给我整理报名资料的导员亦或是身边的朋友都是我争取该奖项的动力。最重要的是,回想我的大学生活,我曾无数次在图书馆闭馆音乐的悠扬中,或者公教楼门卫大叔的催促中离开。在那之后,便是夜空和星辰陪伴我回寝的路。心有所持,踽踽独行。我坚信努力的意义,而校长奖便是努力浇灌出的繁花。
生逢盛世,愿最好的我们能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努力发光发热,努力温暖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