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6日 11:10 点击次数:

作为规培医师第三年,我的规培生活已经要迎来终点。回想自己轮转过的一个个病区,管床过的一例例患者,搭档过的一位位同事,经历过的一台台手术,萌生了许多感慨,想起那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想想哪位患者最让自己难忘?有许多。有五十来岁的子宫内膜癌晚期患者,带着对生的强烈渴望离开人世;有妊娠20周胎膜早破、无羊水的患者,带着对孕育第一个宝宝的不舍和愧疚选择引产;也有三胎妊娠,足足等到36周才结束分娩、母婴平安的一家……

想起了自己轮转妇科二区时管床过的一位年轻的宫颈癌患者,也是一位年轻的两个孩子的母亲,让我想起了《滚蛋吧,肿瘤君!》里面的熊顿。至今还记得从护士手中接过她的病历时,扫了一眼入院证,是宫颈癌,分到了13床,看一眼眼前的人,有点胖, 30来岁,脸上带着笑容,能感到是一位性格略活泼的人,多少有些来到医院面对医生的紧张感。问诊结束后,妇科检查,肉眼可见宫颈部有一个直径约2cm的病灶,想着应该又是一位IB2期的患者吧,手术应该是必然的了,就开了一系列的术前检查,顺便感叹宫颈癌的患者年龄逐渐年轻,应该劝导身边年轻女性朋友尽早接种HPV疫苗之类。在之后几天等待术前检查的过程中,逐渐与她熟悉起来,也感受到了她的焦急。她家里还有两个很小的孩子,交给了老人照看,丈夫也请假,她恨不得马上结束治疗出院,有时会小心翼翼地问我:“张大夫,我这个子宫是不是肯定保不住了,卵巢还能保住吗?”“我做完手术,后面是不是要打化疗啊?”面对这些问题,我担心说得预后太好,给了患者太高期望,又担心说得太坏,影响患者情绪,便只好说,一切还得等术中情况和术后病理。现在换位想想,这种话术是在面对不好的医疗环境下练习出来的,虽然保护了自身,但对于安慰患者实在没有什么帮助。

术前检查完善后,并没有发现其他特殊情况,知情同意书还是让她丈夫签了,避免给患者本人太多压力。谈话过程把一切不好的情况都说了,谈完后,丈夫忍不住有些落泪,自己看着也有些不忍,彷佛这份悲伤是自己造成的。想想妇产科,也是最容易鉴别一个男人的科室了吧,妇科如此,产科更是如此,故事总是不少,男女都会有。手术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左盆腔发现了一枚肿大的淋巴结,自己的心也狠狠跳了一下,如果这枚淋巴结是转移,那患者的分期至少III期了。在手术台上,我就安慰自己,希望只是炎症引起的,或者并不是淋巴结呢。

术后患者恢复一切顺利,第二天虽然还有些虚弱、行动不便,但是躺在床上就恢复了术前一样的乐观活泼。换药的时候她问我:“这钉子怎么这么吓人啊?啥时候能拆啊?我这个大刀口将来的疤会不会很粗啊?”熟悉之后,我自然也愿意耐心多说几句,也盼着病理结果好一点,她能早点出院。其实,医患的信任是相互的,医生感受到患者的信任与真诚,自然愿意向患者讲述更多信息,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方式。

有些时候总是事与愿违,术中发现的淋巴结当中发现了癌细胞,至少是III期了,术后还要进行放化疗。看到结果的时候,我内心多少有一种无力感,既有对于疾病的无力,也有一些不知道该怎么和患者讲明病情的不知所措。细节有些记不清了,好像还是让他丈夫承担了这份悲伤与为难,签了字,进行术后第一次化疗。

化疗比手术快多了,结束后第二天就顺利出院了。能出院的时候,她脸上掩饰不住的高兴,笑着说:“我得赶紧回家看看孩子,可想死我了。”想想,一位母亲多么不容易,自己的生命还处在危险之中,心里想的还是孩子。约好下次返院化疗后,我就回办公室整理她出院后的病历。“张大夫,我出院了,谢谢啊!”我回头一看,正是她,收拾好了东西要离开病房,正经过办公室。穿着黑色羽绒服,裹得严严实实的,已经看不出来是刚刚经历了一次大手术+化疗的人。她站在门口,给我鞠了个躬,从她匆匆的动作当中可以猜到,这种事她应该不常做,接着就开心地离开了。

那是我第一次收到患者郑重的感谢,有点懵,坐在椅子上不知道该做点什么。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如果能重来,我应该站起来,同样郑重地回一个鞠躬,说一声谢谢,感谢她,感谢这份医患之间的信任。

她的治疗并没有结束,再次进到是在妇科一区了,这是我们妇科专门进行化疗的病区,一个既有希望也有绝望的病区,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病区。其实在她出院的那一天,我就在手机日历上记下了她下一次返院的日期,到了那天,我登录一区的账号,果然看到了她的名字,这次是32床。进行了一番心理建设,我就去看她了,见到的时候化疗已经结束了。相比于三周前,她比较乐观,不同的是多了一份淡然,任谁经历一番生死都会这样吧。我的到来多少让她有点意外,“你是专门过来看我的吗?”“你说我这头发啥时候会掉呢?”“我现在就想多点时间陪陪孩子。”现在,我也想不起自己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才会有帮助,好在她还是乐观的。再之后,她去省肿瘤医院进一步治疗了,就没再有联系。没留个联系方式,多少有些遗憾,虽然自己也不知道还能怎么办,但总想着有联系,好像就能对她提供一点什么帮助。

回想自己学医的初心,只是为了治病救人,可是真正步入临床以后,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在繁多的临床工作下,在对医疗环境更多的了解后,在发表文章进行科研的巨大压力下,这份治病救人的初心和热情,已经淡去了不知道多少。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以此勉励自己,在面对患者时,除了客观冷静的诊疗外,再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热情,尝试去安慰,心灵的帮助,有时胜于医学的帮助。


【供稿单位:临床医学院    作者:张迅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黄志向 刘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