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已近有三个年头,大二那年有幸前往武汉大学交流学习,体验了两个大学的风貌,也结识了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这些人说起大学生活总是言辞不一。有的人不断埋怨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如意,索性就自暴自弃了;也有一些人在大学里得过且过,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总也有那么一部分人,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能够将大学过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大学于我而言,是一个离梦想最近的摇篮。虽然起初我对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向往,像大多数人一样,面对陌生和未知的环境时,总是表现得惴惴不安但又心驰神往。但上了大学以后,我总是跟我还没上大学的弟弟妹妹们说,人这一生一定要经历一次大学生活,否则就会有遗憾,因为大学可以满足你所有心猿意马的想象。
我记得我小时候有很多梦想,时不时就会新增几个,那些梦想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只适合存放在心里,因为那些是我那个年龄所无法企及的事。我记得在学习压力最重的时候,我逼迫自己不去想任何跟学习无关的事,包括一些天马行空的幻想。现在想想,那种做法扼杀了我多少年幼时美好的想法,以至于现在,我才意识到自己快要堕入没有自我的黑暗深渊。上了大学之后,我慢慢开始思考大学对我的意义,我开始搜罗小时候曾经有过的那些梦想,有些还记得,但有些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得无踪无影,当时的雄心壮志也早已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日渐平淡。当我不断下坠的时候,我感觉到一股力量将我提起,就像是陷入泥淖的旅人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反观现实,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大学以前的学生除了学习外几乎没有什么课余生活,这可以从我这周二上的一堂《教育社会学》课堂上老师做的一个小调查的结果中得到印证。此次小调查的结果显示,90%以上的同学大学以前上过课外的补习班,同时80%以上的同学表示在上大学以前上过兴趣班,但有意思的是,这些上课外兴趣班的同学大多在初中以前就结束了学习,极少部分的同学一直坚持到了高中。这大概是因为从初中开始,中国儿童的童年可以说就此结束。上了初中,同学们就要面对十分激烈的课业竞争和考试压力,所以没什么时间再去上兴趣班了,课余时间都被英语、数学等的补习班占满。这反映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上大学以前我们几乎没什么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在枯燥的应试教育中磨平了自己的兴趣——我们成为了除学习以外别无所长的人。
但上了大学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学生活给了我们很多可以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没有了像高中一样的课考压力,我们可以去实现自己曾经想完成但没有完成的梦想,比如看更多的书,去更远的地方,看更美丽的风景。无须去羡慕别人眼中的世界繁花似锦,你的眼中也可以充满对这世界的柔情蜜意,因为你也是这世界独一无二的风景。
大学于我而言还是一个机会,是一个不断发展自己的舞台。来武大这半年多的时间,我一直在想作为同样是全国闻名的两所高等院校的差异在哪里,直到我参与了一次本校学生的小组讨论,让我醍醐灌顶。这次讨论呈现出我从前在山东大学从未见过的热烈光景,大家都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这让我有幸看到每一个人独特且鲜明的个性,后来我们将每一个人的想法整合成了一个全新的方案。这样一种活泼、求是的精神是我缺少的,而正是“大学”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去感受不同地域、不同学风下的学子的精神面貌,并能够取长补短,使自己从中受益。
我将带着这些收获重新上路,去成为更好的人,去看姹紫嫣红的春暖大地,去看艳阳高照的浓墨树荫,去看硕果累累的金秋英姿,去看层霜尽染后的银装素裹。待看遍这其中美景,再撷一捧沉郁芬芳,将它浸入我的灵魂,使它和着乐曲同世间跳一支舞。待到垂暮之年,也不枉自己曾是这世界独一无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