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可能,尽所能。”这句话是激励我报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初心,也是此时此刻我脑海里最深刻的回声。
去年8月,我作为山东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背上行囊来到河南省确山县这片陌生的土地支教。非常幸运的是,我支教所在的老臧庄小学是山大定点帮扶的学校,“山东大学”已经铭刻在这里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也让我在异乡感受到了熟悉的触感和温度。
这周,我们十名支教队队员收到了一封来自母校的“家书”——任友群书记来看望我们这群在黑板前播种星火的人。期待惊喜之余,我又有些紧张忐忑。周二,我早早背上双肩包准备前往座谈会会场,从办公室到校门口的短短几步路里,我被好几个小学生团团围了起来。“老师,你咋跟我们一样还背书包啊?真好玩。”我笑着跟她们打趣:“那是因为我也要去见我的老师了。”说完,我自己倒是愣了一下。我当了十多年的学生,来支教的这一年已转变为孩子们口中的“老师”。只有在这种恍惚的瞬间才又意识到,在教育这件事上,我自己也是个“学生”。
座谈会即将开始,任书记来到会场,在关切地和大家问好后,还特意绕到长桌尽头,与我们十个队员挨个握了手,亲切询问了大家的名字、所在的校区和所学的专业。任书记的热情和温暖一下融化了我们的紧张,交谈之间正传递着跨越山海的温度。
明亮的大屏幕展示着支教汇报,我在光影交错间仿佛看见时光的拓印。8年,58名支教教师,40万余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这些数字在大家的镜片上折射成细碎的光点。任书记详细了解了支教团帮扶工作的情况,我们也从教学工作、活动开展、个人成长等方面分享了支教感悟。任书记赞扬了我们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精神,也肯定了我们传承举办的“从大山到山大”确山学子游学活动和“梦想导师”品牌项目。他鼓励我们作为山大奔赴确山的第八批支教团队,接好研支团奉献与担当的“接力棒”,牢记出征誓言,勇于担当作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

“山大的‘国之大者’精神,就是要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青春熔铸进三尺讲台。”我们十名队员也备受触动。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作为受孩子们喜欢的任课老师,我们一定不忘支教初心,在身体力行中弘扬教育家精神,继续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展现出山大青年的责任担当。
会后,调研组赴老臧庄小学开展基础教育专项调研时,任书记还叮嘱我们要做到安全支教,希望我们在确山住得安心、教得顺心。听到这些来自母校的关心话语,我们的心里好像比四月确山的阳光还要温暖。目光所及的不远处,野蔷薇开得正烈,玫红的花瓣落进教室窗户的倒影里。微风停了,也把那些关于“健康、梦想和责任”的嘱托定格了下来。
晚上,我在备课本扉页写下一句话:“教育家精神,是让每粒种子都相信自己能长成参天大树。”晚风拂过新栽的麦苗,带着远方大海的气息——就像那些从山大一路绵延到确山深处的牵挂。无数希望的嫩芽,将在确山这片古老土地的琅琅书声中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