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教授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部分议题授课者 李淼

李淼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8日 20:44 点击次数:

自去年8月中旬来到哈佛燕京学社访学以来,我逐渐融入了哈佛大学紧张而愉悦的学术氛围。除了参加哈佛燕京学社和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组织的学术活动,我还受邀在哈佛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举办了主题讲座,介绍了我在哈佛燕京学社指定导师、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Emily Hannum教授指导下,正在稳步推进的课题研究——“再访邹平:社会治理、网络与农村学校教育”。

在承担访学期间繁杂的学术任务的同时,我有幸应邀承担了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当代中国社会”的部分议题的授课工作。4月7日,根据课程大纲安排,我为学生们介绍了自己自2011年以来开展的、关于中国流动青少年学校教育经历的历时性民族志研究,并由此引出对城乡人口流动、城市更新、教育政策变迁等问题的讨论。

昨天上午10点20分,我来到了位于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地下一层的S001教室,打开课件、准备好讲义,耐心地等待学生们的到来。课程开始后,我简要介绍了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讨论问题,随后用50分钟讲解了与青少年学校教育经历相关的核心概念、理论争论和研究发现。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们经常举手提问,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围绕一个复杂议题争论十几分钟。当我为了保证课程进度不得不打断讨论时,大家仍意犹未尽。很多学生会在课堂上认真做笔记,并频频点头示意他们理解了我的讲解。平日与哈佛大学教授们交流时,我了解到,很多教授都苦恼于学生上课不专心、频繁使用电子设备,因此他们会要求学生不得携带电子产品进入教室。相比之下,“当代中国社会”这门课一直广受欢迎。一些学生对中国研究本身兴趣浓厚,一些华裔学生则希望借此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还有学生表示,这门课中学到的关于中国的知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成功应对咨询公司或投行的面试。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中国社会”这门课程是著名当代中国研究专家、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傅高义教授主导创立的。在过去几十年间,这门本科生课程一直肩负着为渴望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的哈佛本科生们提供启蒙教育的使命,激励了包括Martin K. Whyte在内的哈佛学者们投身中国研究,并成为在国际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者,也使哈佛大学成为了全球当代中国研究的重镇。傅高义教授已于2020年12月离世。我很遗憾未能有机会见到这位在中国知识界家喻户晓的学者。但是,能够有机会承担“当代中国社会”课程部分议题的授课工作,仿佛让我跨越时空,与这位学者产生了某种美好的关联。

站在哈佛大学的讲台上,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国际学术界和舆论场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中国学者,我们应当为阐释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理论贡献力量。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同时,这也要求我们不能照搬国外已有的理论与经验,更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要积极发表高水平英文论文、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努力扩大国际学术话语权。其次,要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传播效能,解决人文社科研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失声失语的“卡嗓子”问题。要致力于成为“知中国、爱中国、懂中国,会讲中国故事、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新人,构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学派,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吾辈责任重大。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教授 李淼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