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学生

齐鲁交通学院博士研究生 秦承帅

秦承帅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8日 19:19 点击次数:

夜幕降临,我驱车返回智能建造项目现场指挥部途中,在道路两旁灯光的映照下回忆起不久前遭遇雪崩并成功脱险的经历,内心不禁再次涌现出温暖与感动,并更加坚定了“立足交通、服务边疆”的理想信念。

时间指针拨回到一个多月前。2023年1月31日(农历大年初十),西南某重大专项隧道工程现场年后建设工作即将展开,但急需的实验设备无法搭载飞机运输。为了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实施,项目组委托我和孙希龙、刘宏迪两位师弟,驱车前往重大专项示范隧道工程现场开展工作。

在完成隧道试验后,我们再次驱车2400公里前往另两个隧道群,并完成了相关调研与试验。

此时已近2月中旬,我们也建设了山东大学驻工程现场智能建造前线指挥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利平教授前往现场指挥部看望大家,并指导我们现场科研考察,持续沿着高原山路,两次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在开展科研的同时,我们也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李院长带来了学院的关心,指导了科研方向,振奋了我们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信心。

前方有车辆陷入雪中

在隧道群完成试验后,我同两位师弟拟驱车返回示范隧道工程现场继续开展试验。但在返程的路上,我们突然遭遇了暴雪。前方区域发生多次大规模雪崩,最大雪深超5米,道路埋没中断;后方隧道明洞发生垮塌,后退的道路也被阻断。我们一行被困在海拔3500米左右的山路上,温度零下14度,在周围还发现了狼群踪迹。

在暴雪中整理携带的物资

我们第一时间开展自救措施,首先转移至相对平坦的地带,通过卫星电话与学校、当地公安取得联系,并借助车上提前准备的制氧设备(制氧机、氧气瓶)、自热米饭、矿泉水等,保持自身健康状态。

车内依靠毛毯取暖

此后,我们每3小时通过卫星电话向项目指挥部及学院确认安全并汇报情况。在团队精神鼓舞、学院领导关心指导以及悉心的心理疏导下,我们三人保持了昂扬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互相鼓励,顺利坚持至救援力量到来。在公安民警的守护下,我们住在车内,在一处安全平台度过了三天。

三天后,道路积雪已初步清理,可供越野车通行。为避免再次发生雪崩,我们选择在当天气温最低的时间——凌晨5点出发。在公安护送下,我们穿越三处雪崩区域,翻越了三个海拔4500米左右的垭口,经过近百公里的积雪路段,终于成功脱困。

在雪崩被困期间,我和两位师弟身穿统一的山大反光马甲,积极协助民警开展对其他车辆的救援工作。在路面保通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路面落石清障方案提出了建议,加快了落石的清理速度;同时主动承担了平台驻点的野炊、刷锅碗、清垃圾等后勤工作,也赢得了现场民警和被困群众的广泛称赞。

在到达驻地休整时,我看到所驾驶的车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已经跑了7400多公里,而后备箱的仪器设备哪怕在最危险的紧急关头,都没有受到损坏。这段经历使我看到了边疆地区道路交通发展的艰辛与不易。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极端艰险的建造环境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但国家发展总是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总是需要有人逆流而上。这段经历也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进一步坚定了我立志为祖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贡献力量的青春梦想。


【供稿单位:齐鲁交通学院    作者:2020级博士研究生 秦承帅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洪碧凤 谢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