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教职工

齐鲁交通学院交通系党支部书记 蒋红光

蒋红光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19日 18:43 点击次数:

近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对山东大学在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中的校企协同攻关工作做了专门报道,现场画面如此熟悉亲切,一种身处国家重大工程的自豪荣幸之情在我心底涌出。

滇中引水工程是位居我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首的超级引水工程,全线总长755.44公里,横跨青藏高原东麓和横断山脉地区,共有58座主隧洞、120条施工支洞,山体地质复杂多变,内部水体丰富、突泥涌水频发,施工难度非同一般,拥有“六项世界之最”和“十大世界级技术难题”。为了解决滇中引水隧洞工程重大灾害预报预警及治理关键难题,云南省联合山东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地下工程重大突水突泥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我于今年2月来云南滇中引水工程挂职,主要负责十大世界级技术难题的科研组织、62项科研课题的管理以及26个科研攻关单位与政府、业主和施工单位的协调。

为了能摸清现场真实的工程问题,在抵昆的第三天,我与同事们踏上了现场调研之路。这里是全国最严重干旱的地区之一,山路两旁山体裸露风化严重,偶有浅层坡面坍塌,让人很难与云南“四季如春、风光绚丽”联系起来。问题隧洞基本都在深山里,我们往往要开上两三个小时的盘山路才能调研一两个隧洞。之前虽经历过不少现场科研项目的磨炼,但接触这么复杂的水利工程,我还是第一次。在昏暗的隧洞里,水流过膝、头顶四下渗水,一步步走向隧洞深处时,我真切体会到了这份任务的艰险。看着常年在这险境中奋斗的建设者和科研人员,一种超越生死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当看到正在突水冒泥的掌子面时,科研工作者的本能让我一时间顾不上危险,快步走到破坏面、涌水点,通过手电筒仔细观察每一处细节,询问灾害发生过程和工程措施,不知不觉中衣服已被“水帘洞”淋湿。在五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调研了30多个难题隧洞,召开现场交流会、课题进度调度会30余次,走访了10余家课题牵头单位,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山东大学科研团队所在的主战场——XLS隧洞,被称为“世界地质博物馆”,囊括了九大世界级难题,是整个滇中引水难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在海拔2500米、20多度斜坡的隧洞里面作业,容易出现高原反应,而山大岩土中心团队硬是把实验室扎根于此,能吃苦、肯钻研,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卡脖子”难题。在看到实验室上面醒目的“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标语时,我骄傲地向随行人员解释,这就是我们山东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家国情怀,祖国需要我们在哪里,我们就扎根到哪里。坚守现场的山大人才是真英雄!

在云南挂职这段时间,济南和山大都经历了疫情困难时刻。我的爱人是公共卫生专业的医生,也忙碌在济南抗疫一线,我时刻惦念家中的亲人们和学校的同事们。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深知越是困难时期,越能锤炼党性,越能发挥党员先锋作用。这段时间,李术才校长和学院党委多次关怀问候,鼓励我要以党建工作思路引领、推动项目建设和工作开展。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坚决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在此期间,学院获批了教育部“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新专业,院领导“精耕细作”布局新专业建设和发展,激励我们交通工程系教师牢牢把握机遇。在支部的组织下,我们形成了带头认领问题,党建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也正有序推进:一是依托滇中引水国家重大工程,共同申报国家重大课题;二是共同申报校企共建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助力学校融和发展战略,始终走在国家“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前列。我依旧坚持定期组织研究生组会,探讨科研进展,鼓励学生成长。

调研路上曾经有这样一幕令我印象深刻:一位年轻的母亲背着嘴角有些干裂的孩子在田地里挑水浇地。对当地百姓来说,滇中引水工程立项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它更是振兴经济、支持山村教育、惠泽万代的伟大工程,承载着云南人民近百年的梦想。虽然对长时间离开家人而心存愧疚,但与这位母亲的艰辛相比,与多年用水困难的千万滇中百姓相比,与多年来常驻引水工程一线的各单位科研人员相比,我所经历的微不足道。想到这里,我顿时觉得“润泽滇中”的意义深远。

我们奋力掘进一米,距离滇中幸福美好的明天就更近了一大步。只有身处其中,才深知每一米的掘进都是奋战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用所学所能,经历无数次失败和艰难险阻才铸就的。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曾讲到:“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作为一名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我将谨记嘱托,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一线,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的过程中不断锤炼本领,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供稿单位:齐鲁交通学院    作者:蒋红光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