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教职工

【百廿校庆作品征集】川藏铁路地质调查参加者 李志强

李志强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27日 09:55 点击次数:

为期十多天的川藏铁路地质调查结束了,我的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记得出发的第二天就收到了博士后成功入站的喜讯,我又正式成为岩土中心的一员了。从2009年进入城市与地下空间工程系起,我们一直秉承岩土中心创立以来的优良传统——“脚下沾满泥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做科研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难题;坚持吃苦奉献、顽强拼搏,深入到条件艰苦的工程现场开展科研试验。此次调查出行前,导师薛翊国老师叮嘱我们要发扬岩土中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科研作风,深入川藏铁路一线现场,做到理论联合实际,在现场凝炼川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新出现的科学难题。另外,多次入藏考察的他特别嘱咐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注意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

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川藏铁路雅安至新都桥间,海拔最低点约700米、最高点约4200米。目前蜿蜒曲折、路况艰险的318公路是从四川进入西藏的主要通道。山高谷深带来的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租车的高师傅是土生土长的康定人,为了维持生计,他在外打工十几年,现在听说要修高铁了,他喜出望外,希望早日实现坐动车去拉萨的梦想。

在翻越入藏第一关——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时,一辆重载大货车在急转弯发生了侧翻,货物散落一地,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刺眼。高师傅说,他一年能遇见10多起这样严重的事故,言语中有着深深的无奈。此刻,我突然明白外界认为此生必驾的318公路,对他们来说却是随时夺走生命的死亡镰刀,想到这里不禁心情变得复杂,更加觉得川藏铁路意义重大。

图摄于海拔约3800米的康定2号隧道出口,图中为李志强和孔凡猛

我和师弟孔凡猛先后调研了二郎山隧道、李子坪隧道和康定隧道,其中穿越折多山的康定隧道海拔在3200-4000米之间,高海拔上的缺氧使施工人员面临着严重的高原反应,也使施工机械的效率降低了约20%,严重制约工程进度。高海拔、超大埋深以及强烈的构造运动使隧道处于超级复杂的“高地应力、高水压、高地温”地质环境,修建难度极大,极易发生突水突泥、塌方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对此,我们分别与中铁十一局、十八局的相关负责人就可能遇到的工程重难点进行了交流、从“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的角度对如何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川藏铁路开展了探讨。

为研究隧道跨越活动断裂带突水灾害致灾机理及防控措施,我们分别在康定隧道进出口采取了大量岩样。在出口取样时,我们遭遇了严重的高反,采集岩样本是平时轻轻松松的小事,在海拔近4000米的现场却变得异常艰难,我搬了岩样10米后便气喘吁吁,心跳接近150,搬完一块后必须休息,将总重约600公斤的岩样装好花费了近一个小时。这次切身的体验让我对扎根于川藏铁路建设者的敬意更加深厚,也为自己作为山大岩土人能够为川藏铁路的建设出谋划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此次调研中的所见所感,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川藏铁路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其“史无前例”的建设难度也对我国隧道工程领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川藏铁路到处都有山大人忙碌的身影,其中岩土中心石少帅老师一直长期驻守在工程最前沿,在奉献“小我”中实现“大我”,在美丽的高原上用脚印书写着山大人的风采。目前,山东大学作为主要参与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的科研院校,先后参与了《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建设方案深化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为工程可行性研究、隧道设计等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勇于肩负历史使命,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一名山大岩土人,我们必将牢记使命,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不畏艰苦、深入一线,努力创新攻克川藏建设难题,充分发扬山东大学“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用坚守与作为去涵养山大精神、传承山大基因、弘扬山大文化,争做实干担当的“排头兵”,成为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注:本文为“百廿校庆作品征集”活动投稿。


【供稿单位:土建学院    作者:博士后 李志强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芳奥 谢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