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说过:“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如今时隔7年,又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盛会将在齐鲁大地拉开序幕。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不仅是世界历史学家的盛会,也是数百名山大志愿者们的盛会。它注定将载入史册,同时更是赋予了志愿者与众不同的使命。
作为志愿者,我们深知自己这一次任重道远。为了做好充足准备,前期后期的培训使得暑期大大缩减。我们在家仅停歇了半月多便匆匆赶了回来。8月15日小伙伴们就纷纷返校,刚刚卸下行李,还没来得及收拾打理,就马不停蹄进行了为期三天从早到晚的高强度培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假期生活实际并不算幸福的事情,我们一次次华丽地错过澡堂的开放时间,一次次地无奈忍受着肚子不争气的抗议,还伴着偶尔熬不住的小迷糊,虽然这些都成为了我们开玩笑的高频槽点,然而这样的真实的小牢骚却掩盖不了我们心中对于这份工作的重视与担当。尽管不能像平日里规律地生活起居, 甚至熬到深夜而疲惫不堪,第二天我们依旧也会鼓起精神准时报道。一旦到分配工作,无论是主会场的报道接待,还是长时间的接机接站,大家都积极响应,力所能及地出现在大会工作所需要的每一个场合,各个把自己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虽然我们并非担了多大的重任,也许只是从事着重复的服务或者咨询工作,可是这些基础的信息传达正是大会能够更加顺利推进的保障。一想到自己能成为本次大会的一颗独一无二的小钉子,尽管渺小却不可缺少,心里还是会像刚刚选入志愿者行列那样兴奋好久。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融入了这场盛会,并愿意竭尽所能去奉献。
经过层层遴选我们这群人才走在一块,我想应该都是源于最初那纯粹的热忱,也许是出于对历史的热爱,也许出于对史学家们的欣赏,也许是出于对大会的重大意义的肯定,但一切终究是对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坚持与执着。
尽管大会还未正式开始,我却可以想象到志愿者的繁忙身影将时时出现在与大会相关的所有场所,无论是夜间的机场还是午后的火车站,无论是大会的主场还是幕后的联系台。在未来的短暂的一周里,我们将怀着饱满的热情,用最温暖的微笑,迎接世界史学家。
当然与我们并肩努力还有外事部的全体老师,他们简直就是“天使”与“恶魔”的化身。为了加强我们的素质能力,他们也是极尽所能。为了让我们对大会主要场所山东大厦以及南郊宾馆的内部格局牢记于心,老师们要求我们默画出室内地图格局;为了让我们掌握大会每日的重要行程并且能够及时解决相关问题,老师们时而不时地突然会提个细节问题来刁难我们;为了能够全面应对大会期间有可能出现的紧急问题,老师与我们花了整整一下午进行情景模拟式想象,归纳了近百个问题。他们虽然有时要求有些严格,可是午饭饭点的照顾,偶尔下午小点心的惊喜,发放夏日必备药品的贴心,也是让我们心里暖暖的。
大会的脚步渐进,而我们知道我们能做的不止于此,我们需要做好的还有更多。近一周的时间里,志愿者们通过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方式发声:We are volunteers ! We are rea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