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正文

让梦想在工地放飞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01日 17:14 点击次数:

  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校区工作微信群里出镜率最高的当属建设指挥部基建管理处的五位项目负责人,而且基本上都是集体出现在“夜会”上。“夜会”是基建管理处坚持一年多了的例会,就是工作日每天晚上没有特殊情况都要开项目管理碰头会。之所以要在晚上开,是因为白天各个项目负责人都在工地,由于每个单体建筑、市政、绿化工期不同又相互交叉,特别是每当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或需要做决定时,“夜会”是及时沟通协调的有效办法。每每这时,“五员项管大将”就出场了,他们的岗位再普通不过了,但他们的名字在工地却是相当响亮的——李传海、康介莲、朱莉、邵杰、李华君。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一线员工的气息。
 
“与校园同成长”——一专多能李传海
\
  约李传海采访很难,“他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他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终于约上他了,总是被电话打断,都是项目突发情况,说着说着嗓门就高起来。
  李传海来青岛校区工作之前在学校基建部门已经工作16个年头了。2012年,在校区奠基式举行后不久,他主动请缨来到青岛,也是第5个年头了。
  “已经习惯‘漂泊’的生活了,这几年,工作地点就搬了三处,住的地方更是搬了五个地方,但艰难前行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收获,是成长,是成就感。”他说这话时,露出明显的自豪神情。
  指挥部的一位领导称赞他为“多面手”。他不仅要承担指挥部大量的日常行政工作,还要负责市政道路管网项目、智慧校园项目、锅炉房、中水站四个项目的管理工作,这就是他为什么开会多的原因。
  市政工程遍布整个校园,施工面宽,可谓整个校园的血管和神经,任务十分繁重。“如果说一幢幢建筑是校区硬实力的话,那么市政管网就是软实力。”李传海告诉记者,“单以道路工程为例来讲,则需要通过多道工序由四五个施工队分批作业才能完成,其工作事项之多、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作为管理者,只能是多跑工地,腿勤,嘴勤,做到情况明,处置情况快。目前,市政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90%以上。
  智慧校园项目涉及教学、能源、安全等平台建设,工程复杂,对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很高,而且学校领导给智慧校园建设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如何应对这一矛盾,这也是记者好奇的地方。“学习,没有别的办法,好在自己的专业是建筑电气,有些是相通的。”他说。这几年他边学边干,在这个项目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大的,现在智慧校园项目的设计和论证已全部完成,各单体智能化工程施工正在进行,平台的招标工作接近尾声,也争取到了较大额度的社会建设资金,他感到压力小多了。
  锅炉房项目主体施工已基本完成,但中水站的建设三月底才开工,九月底才能够完工,李传海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要转向新的阵地了。
  李传海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六年级,由于这几年一直忙碌在校区建设工地上,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与同事们一样,环境再艰苦,工作任务再重,没有感觉怎样,就是对孩子对家庭的愧疚是最难以承受的。”他说,“但自己喜欢现在这份工作,喜欢这种挑战,所以干着也很顺心,如今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尤其是看到现在校区建设一天一个样的进展,对青岛校区的感情越来越深,并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与校园同成长吧。”
 
“辛苦并快乐着”——巾帼“汉子”康介莲
 \
  采访之前,副总指挥就向我们介绍:“康老师不简单,一个女同志,一个在学校基建战线上奋斗了近30年的老同志,如今是12座理工科教学科研综合楼、建筑面积20万平米的项管,最近又加给她近10万平米的两个室外运动场项目,风里来雨里去,不容易。”
  所以,在办公室是很难见到她的。“没有办法,我们干的就是这个活,不到现场就掌握不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就发现不了问题,就没数。”她笑着说,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
  “三个工地,30万平米,你是怎样监管的?”记者很好奇。
  “很简单,三个工地,每周各一次监理会是固定的,剩下的时间,两天巡视一遍,一周两遍,就这样。”她说得非常轻松,毫无畏难之情。
  但她也有担忧,就是刚刚开工的室外运动场,由于九月份开学学生就要使用,而随着雨季的来临,施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其它建筑的外墙施工也会受到影响。“问题不会很大,办法总比困难多。”她总是信心满满,记者自认为这可能是她多年的见识和经验使然。
  谈及工作体会,康介莲说:“做事情要用心用脑,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把一点一滴的细节做好,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
  她也有感到无助的时候。她告诉记者,春节前,理工科综合楼为赶工期,为开春后奠定室内施工的基础,夜晚零下十几度还在施工,正在这时,她得了重感冒,白天她还要到工地看一看,晚上在房间,全身像散架似的,那时真的感到什么叫虚弱无力。
  康介莲来青岛校区工作已经快两年了,这期间,她回济南休息的次数相对要少,有时赶上关键施工,两周一次的周末轮休也放弃了。他告诉记者,孩子大了,父母都不在了,家里没什么急事要处理,还是以工程这边为重,回去也不踏实。“从小接受教育就是这样,我做的事就是我的专业,并不认为有什么辛苦,在哪里都是干工作,能为校区建设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就很自豪。” 
  “刚来时,校园还比较荒凉,只有一座单体建筑,看着一个一个单体建筑从基坑开挖到主体完成,再到装饰装修,可以说它们的成长,便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她回忆到。
  其实,记者还想问一些问题,但听她说还要到另一个工地去处理紧急事项,似乎在提示我们不要耽搁太多的时间,只好结束了采访。此刻,一个“辛苦并快乐着的建筑人”的形象在记者大脑中也同时定格了。
 
“三十年的坚守就为今天”——辛勤园丁朱莉
 \
  朱莉老师不同意在办公室接受采访,第二天一早上班,她要记者随她去学生公寓工程部参加一个监理例会。
  她说步行过去。朱莉老师的步伐矫捷,根本不像年届50岁的人,记者得小跑才能跟上。她告诉我们,由于校园太大,学校特殊对待,为基建处配备了几辆工地用车,以便跑工地之用,但她几乎不用车,即使是雨天,只要不是特别大的雨,她都坚持步行,“不是不愿坐车,是因为校园中走到那里都是绿化工程的工地,只有步行才能随时随地看到实情,发现问题,如果看到某一棵树木不合适,也好尽快让施工方更换,越早越好。”
  “绿化工程是一个个非常琐碎事项的集合,小到种植土、铺砖,大到景观效果、交通运行,还有与地下电缆、管道、强电和弱电的关系,各个环节无论大小,都要考虑到,协调好,严格把关,否则必然造成浪费,甚至不可挽回的损失。”朱老师一边走一边为我们介绍情况。
  一般要15分钟的路程,我们10分钟就到了会场。
  在听取相关施工单位的汇报之后,朱莉老师发言,她的讲话没有一句客套话,就是什么乔木啊,灌木啊,气温啊,浇水啊,病虫害预防啊,还有工期,滔滔不绝,但每句话都掷地有声。
  会议结束后,她还不放心,特意带着施工方去工地,现场指导道路铺砖的细节处理,对工人反复强调质量保证,说得还相当严厉,大家似乎很怕她。
  此时,一个亲力亲为、认真严厉、专业严谨的园丁形象在记者大脑中形成。
  回到朱莉老师的办公室,她拿着图纸讲解整个校园的绿化规划时,黝黑的脸上展现出另一番神情,可谓神采飞扬,透露出的喜悦能感染身边的每个人。
  巧得很,今年是她进山大30年,也是从事绿化工作30年。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我们想听听她的感受。
  朱莉老师告诉我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园林绿化还是一个很不让人看好的行业,那个时候,谈不上什么绿化,更别说景观。一个女孩子,风里来雨里去,那么辛苦,找对象都难。刚入山大时,就有亲友建议她换个办公室的工作,好多年后,还有人提此事。说实在,对她来讲,换个工作不难,因为父母都是学校的老人,父亲还是中层领导,分管过“文史哲”工作。但父母没做这件事,她自己也不想放弃自己熟悉并喜爱的专业。
  “做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事,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几十年过去了,当发现校园每棵树都有自己的身影时,真是一种说不出来的享受。”
  朱莉老师告诉我们,当得知学校要她来青岛校区工作时,的确有一份惊喜,因为夫君也是基建人,已先她过来了,即墨还是丈夫的家乡。生活上很是依靠她的年迈的父母再次给予她支持和鼓励。“作为山大人,即墨的媳妇,能赶上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能还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机会,用自己所长为培养自己这么多年的学校尽一份力,这是三生有幸。”
  三十年的坚守,只为一份对绿化事业的热忱。还好,当初她没放弃。
 
“这点苦和累算什么”——军人本色邵杰
 \
  邵杰的经历比较传奇。当兵17年,2003年转业进山大,正赶上济南兴隆山校区动工,那边急需工作人员,就让他到建设办报到。“我并没学过建筑,只是在部队营房部门干过几年助理员,主要是负责修缮工作,但‘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种工作理念已根深蒂固,不可改变。”
  这一干就真与基建结下了不解之缘。2011年,他又主动请缨到青岛校区建设办工作。“为什么?建筑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总是与安全帽、与辛苦劳累相连的,何况要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搞建设?”记者不解地问。
  “怎么说呢,主要还是想做点事吧。兴隆山校区经过03、04两年的艰苦奋战,后来又跟进几个项目,经过七八年的建设,校园已很完善了,没有更多的工作可做了。”他沉思了一会说,“而青岛校区的面积是兴隆山的三倍,规划也令人兴奋,自己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身体没问题,为什么不参与进来呢,为学校,更是为自己,为充实的人生。”
  这一来又是5年整,到今年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除了筹备阶段的“三人团”外,与邵杰同来的5人算得上“黄埔二期”了,他们做了大量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说起这一段,他颇有些感叹,“来到陌生的环境,看着这一片片农田、荒地、滩涂,我们几个有一定思想准备的人也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租房住,自己做饭,与周边居民交涉,一切都要靠自己,有时真感到无助,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就我们几个能把那么美好的校园建起来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校园奠基,2013年3月他成为第一个单体建筑工程——E区教学楼——项目负责人。谈起项目,他是如数家珍,设计、图纸、招标、开工、封顶、砌体、安装、装修,很多细节他都能一一回忆起来。E区教学楼2014年6月才竣工,他3月又先接管了整个校区体量和占地面积最大的学生公寓项目,并与另一位同事共同负责室外配套和绿化铺装工程。学生公寓还没完工,2015年7月他又接上了人文社科与行政办公综合楼F区项目的建设。前不久,他又承担起“校友林”的土建工程项目。也就是说,目前他是3个单体建筑、2个配套工程的项目负责人。
  基建管理处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邵杰最大的特点是雷厉风行,不讲条件,指到那打到那,特别能吃苦,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军人的素养。
  5年时光,5个项目,伴随项目的进展,邵杰成为当之无愧的校区建设见证人。见证了青岛校区从无到有,从荒芜到如今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他最引以为自豪的地方。他坦言:“一个当过兵的人,这点苦这点累算什么。”

“用专业的精神做专业的事情”——行家里手李华君
 \
  李华君算真正的“山大人”了。上学在山大,毕业工作在山大。“93级建筑工程专业,明年毕业二十年,时间过得太快了,没做什么事,就老了。”他感慨地说。
  其实他面容一点不显老,身材保持得也好,只是步态稳健,还是显出进入不惑之年成熟的一面。他毕业分配就进入学校产业公司,一直在一线从事建筑专业工作,“那时公司在创业阶段,自己经验也不足,主要是学习积累,后来上市了,规模大了,到处做项目,专业方面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市公司应该收入相对要高,为什么要到青岛校区工作,我们不解。
  “是,要高很多。但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建设工作越来越少,而青岛校区的建设刚刚起步,要做的事太多了,也需要人。所以,2011年,自己主动要求过来了,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他并不像别人提示的那样惜言。
  他来时,孩子9岁,现在14岁,正准备中考。听说孩子的学习主要是他指导,在青岛的时间,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是与孩子打电话,5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们想听他谈谈这方面的情况,他说工作与家庭生活这是两回事,还是说说项目吧。
  他现在负责两个项目,一个是食堂,一个是教学科研楼H4H5。项目不算多,但难度大,要求高。特别是食堂项目,变更多,安装难。两个项目都快竣工了,但他说最后的工作很关键,还不能放松。
  在食堂,看着密密麻麻的支架、排线,他耐心地介绍道:“这是消防、喷淋、通风,还有管道、弱电、给排水,除了这些线路还涉及到食堂的流程线,比如热水、空调等等。”记者听下来,大致算了一下,涉及到的专业就有十几个,比他以往遇到的项目都要难。
  在工地,说起项目,他像换了个人似的,对答如流,了如指掌,胸有成竹。
  “这里在图纸上仅仅一条斜线,而在实际操作中则复杂的多。”走到扶梯前他说,“食堂项目牵涉面多,到了现在精装修阶段,考虑怎么对接的事特别多,不但要专业,更需要用心。拿到一个项目,就得多跑现场,什么都要管到底,细节做不好,用的时候就会很麻烦。” 
  我们还听基建管理部的负责人介绍李华君一个情况,觉得特别能体现他的专业精神。在食堂操作间内部施工中,根据图纸墙体设计为防水材料,而实际中,厨房用水接触面主要在地面,墙面的防水针对的是洗涮的喷溅,李华君认为没必要整面墙都做防水层,修改方案的话可以节省约二三十万。但是图纸已经出来了,改换则意味着需要协调各方开会、评估、论证、审核,工作量必然增加,不换,自己不能说服自己。最终,他还是坚持提出了可行的修改方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工程省了不少钱。
  外表沉静,寡言,内心强大,丰富。李华君就是这样的人。
 
  记者后记:
  对五位项目负责人三天的采访结束了。虽然只是短暂的接触和交流,但让我们透过“五扇窗户”,看到了特别不一样的景色,感受到了工作的美丽与人生的魅力。他们的工作任务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相同的是对工作的执着,对事业的情怀,对生活的热爱。在记者看来,他们虽然没有华丽的语音,甚至有些不善言谈,可当聊起他们的工作,却似乎又有说不完的话题,不管是市政管网还是铺装绿化,不管是强电弱电还是主体建设,工程现场的事情他们比谁都清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五位老师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种学习和感悟,学习他们默默耕耘的工作态度,感悟他们质朴坚毅的工作精神。青岛校区启用在即,记者在此祝他们工作顺利。

【供稿单位:青岛校区综合办公室    作者:文/吴自博 于蕾 图/徐长平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王佳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