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正文

[学者访谈]蒋丰:认识日本是中国发展需要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11日 14:55 点击次数:

\

  “在日本生活多年,多多少少受一些日本文化的影响,不管是服装、礼仪还是语言表达。像服装,其实亚洲国家不大穿西服,但日本人很讲究场合这个词,如果不穿西服、不打领带,那就说明今天是很随便的一天。”穿梭在两种文化之间,蒋丰对日本、日本文化、中日关系有着超乎常人的理性认知。
  蒋丰,著名旅日社评作家,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研究员、《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为了和莘莘学子交流,与祖国未来同行,从今年11月开始,蒋丰正式启动了“蒋丰中国大学百校行”活动。山东大学是蒋丰12月份的行程之一,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历史悠久,学风很好,学习氛围十分浓厚。”这是蒋丰对山东大学的初印象,在这里,他谈起了自己的旅日经历,以及对日本文化的种种看法……

从留学日本到“评介日本第一人”

  1988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去海外读书成为许多中国学子的追求,蒋丰也不例外。由于中学大学期间学习日语,他对日本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因此选择赴日本实现自己的海外留学梦。只是没想到,这一去,他便在日本生活了26年。
  1994年,蒋丰顺利获得日本九州大学硕士学位,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生涯,这也宣告着他将以日本华侨这一新身份在日本生活。
  在此期间,从1988年参与《留学生新闻》到1999年创办《日本新华侨报》,两份报纸见证了他身份的转换。蒋丰初到日本时,当地还没有华文报纸。因此《留学生新闻》创办后,他选择参与其中。从1988年到1999年,历经十年时间,许多和蒋丰一样的留学生读完硕士、博士,在日本就职,经历了从留学生到新华侨的转变,开始面临职场、邻居、生活的问题。“作为已经有传媒经验的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母语来介绍日本的文化、社会,来引导、帮助新华侨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自己的生命力、拼搏力。可以说,《日本新华侨报》是《留学生新闻》的续集。”这也是蒋丰创办《日本新华侨报》的初衷。
  2009年以来,他坚持撰写“日本天天‘蒋’”博文,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介绍日本,在新浪博客点击率已经超过1.1亿。谈到为何撰写博文,蒋丰引用几十年前戴季陶在《日本论》中的一句话:“日本把中国放在手术台上、显微镜下观察了几千次,那么中国呢?”蒋丰不无感慨地说:“在日本书店里,关于中国问题的书充斥着书架,说明它在了解你。特别是日本小孩看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漫画,有好几十卷,说明两国历史渊源很深。日本的小学课本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把中国古诗搁进去的。他对你是这么了解,说明他想了解自己的邻国。而我们恰恰相反,提到日本,我们就会说小日本、倭寇,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他。在这种情况下,我作为一个在日本旅居这么多年的华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一点一滴促进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蒋丰可以说在各个传媒领域都下了功夫。他做编辑,担任《日本新华侨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他做采访,采访了5名日本前首相,60多名日本国会议员;他做记者,担任《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他写书,写《日本开国小史》,写《来自东京》、《日本国会议员谈中国》等等;他做嘉宾,担任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七大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同时,他本人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评介日本第一人”。
  可以说,现在的蒋丰是一个在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出版业都有建树的全面的传媒人。对于传媒,他有自己的认识:“传媒人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你要不断地去追踪新闻、思考新闻。传媒传递的应该是正能量,是让自己向上、给别人鼓劲的东西,通过弘扬正能量来提升个人的品质、社会的道德。”

做日本文化的还原人

  蒋丰刚在济南举行了新书《脱下和服的大和抚子》签售会,这是一本关于日本女性的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日本女性极其弱势的形象,蒋丰并不赞同,他评价说:“表面温柔的日本女性内心是非常强大的,日本女性是内心比较冷淡而坚韧的一类人。”日本女性有四大特性:柔性、韧性、理性、知性。表面柔性,看起来温柔,经常笑容满面;实际上充满韧性与理性,在婚姻失败的时候,不会像中国古话说的“一哭二闹三上吊”,会很平静地分手。当然,这和日本健全的法律保障有一定关系,日本女性离婚后会获得一笔“慰谢料”作为补偿,也会获得政府各方面的单亲补助。同时知性,日本的家庭妇女都是大学毕业的,她们也不叫家庭主妇,而是叫专业主妇,它是一门职业,这和在中国是不同的概念。
  不仅是对日本女性认知上的改观,在日本留学的生活中,蒋丰深切感受到了中日两国在教育方面的差别。“我一开始到日本读的是研究生。在读研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中国的教育是一种‘作业式’教育,而日本是‘研究式’教育。”蒋丰说,中国的教育模式是老师布置作业给学生,学生去完成。而在日本,老师主张研究式学习,对于布置给学生的论文,老师会要求学生做到严谨细微:他们不要求过多的论述,但是对于一句话的观点,要列出能够支持观点的证据、史料。“用史料来说话,是日本教育的一个特点。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形成了研究式学习的作风,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严谨、细致。”

\
12月8日,蒋丰在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作题为“问道甲午中日战争120年”的报告

  很多读者在读过蒋丰的书后,发现自己对日本有很多误解。对于造成误解的原因,蒋丰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概况。“在文化方面,我们是强势,日本弱势,人们不屑于去了解他;历史上,中日之间有战争纠结,有怨结,人们不愿意去了解日本;在经济上,过去上我们和日本差距,有自卑心理,当现在我们经济好了又有过多的自信和自强。过度的自信和自卑都使得我们不愿意去了解对方。”因此,当我们在心理上不屑于去了解日本时,就会造成误解,蒋丰现在所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去消除误解。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了解日本、消除误解的基础上,蒋丰认为我们还应该向日本学习他进步的地方,文化软实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
  “日本善于通过软实力来推介自己。日漫是一个大方面,现在和食也是一个方面,近日安倍晋三也带头推介和食,但我们要注意,日本是把和食作为一种文化去推。”反观中国,虽然有一句话叫“背着一口锅就可以闯遍天下”,中餐馆全世界都有,但它不是作为一种文化去推,而是一种浪迹天涯的谋生手段。蒋丰感叹:“当中餐作为一种生存手段传遍天下,而日餐作为一种文化手段传遍天下时,给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日本人把它推向世界的同时,确实让我们看到一种文化软实力。日本在宣传现代文化的时候,它也会融入他的传统文化,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化传播手段。”

学生,老师,敌人,友邻——纠结的中日关系

  当下,许多中国民众都在关注中日关系。在日本生活了26年,蒋丰对日本有着很深入的了解。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对于日本民众对待历史的态度,他有着自己的看法。
  曾经,日本人以中国为师,也以其他强国、强敌为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国家。日本人这种学习其他国家长处、优点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蒋丰提到,中国人自古就讲“知己知彼”,虽然近代有人提出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仅从技术层面进行了学习,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敢不敢以强国为师,关系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在当前的背景下,中国还是需要向强国,甚至强敌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也许面对自己的强敌,仇恨的心结会大于学习的欲望,但是只有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才能有办法去应对他。”蒋丰认为,当下中国主要有三个领域需要向日本学习,那就是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和环境安全。日本从事相关行业的人都表现出了对于职业极大的责任感,并且相关行业的标准、规范以及法律等都很严格,在提高从业者和管理者的素质、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管理这两方面,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向他们学习。

\
蒋丰对中日关系的解读引发现场师生的浓厚兴趣

  日本在近现代以来对中国的侵略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但是日本政府却极力否认侵华历史,这使得许多中国民众厌恶、反感日本。然而,日本政府的态度并不能代表日本国民的态度,我们极少会想知道日本人民对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的看法,因此并不了解日本人民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蒋丰说,在日本,民众对于历史问题的看法分为三类:老一代了解历史的日本人持着反省、惭愧的态度,对历史怀着负疚感;中年一代日本人怀有回避感,希望淡化历史;年轻一代日本人认为这些历史已经解决了,但是仍经常听到这些问题被讨论,就感到厌烦,因而对这段历史有着逆反心理。
  蒋丰说到,刚到日本留学的时候,就曾得到过许多日本老人的帮助。他们都是了解中日历史的,他们对中国人感到愧疚,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中国人。说到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蒋丰认为这也反映了许多中国人不了解日本的现实。“日本的学校基本不对青年进行近现代史的教育,讲到近现代史的时候,老师会让学生们自学,高考也不会涉及有争论的题目。可以说,日本人在尽量淡化、遗忘这段历史。所以在日本教科书问题上,有很多是我们所忽视、不了解的。”

\
蒋丰说,我们总能通过智慧,找到一种办法解决中日海洋权益之争的问题

  现在的中日关系是中国民众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说到当前的中日局势,蒋丰认为,现在中国和日本处于一个两强并存的局面。蒋丰说:“我认为这种两强并存的局面最终会形成一强对两强的格局:中国渐渐强大,但是中国所面对的不只是日本,而是日美军事同盟,是日本和美国的结合。中日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而是中、日、美三方的关系。中国要改变当前的局势,仍需时日。”当前,中国和日本都把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位在海洋,分别提出成为“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而中国与日本的争端也主要在于海洋权益的争夺。蒋丰认为海洋权益之争会长期存在于中日之间,但是他对此并不悲观,“智慧总比办法多,两国人民都不希望由于海洋权益的争夺而引发战争,我们总能通过智慧,找到一种办法、一种大战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黄丹妮 鹿瑶 图/鹿瑶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