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正文

[国家杰青]易凡:回归本心 矢志科研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02日 15:38 点击次数:

\

  易凡,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1972年生,199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院,后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深造。3年后,前往美国留学,2008年回国工作。先后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2010年获得“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因在“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上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这是一位出身化学专业却选择基础医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学者;有过长达九年时间的留美生涯,却最终选择回国工作;一直向往自由的生活,却仍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忙碌的行政事务与科研工作……今天,山大视点对话易凡。

从化学到医学,一次听从内心的回归

  记者:请简单介绍下您的研究方向。
  易凡:主要是肾脏病发病机制,集中于糖尿病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糖尿病的并发症变得不可忽视。
  记者:您大学时期主修化学专业,后来怎么又“转行”到医学了?
  易凡:这个问题总被问到,我的回答也很简单。因为在初中、高中我就对生物特别感兴趣,但在大学没有学成生物而是选了化学专业。后来去美国留学,接触到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慢慢就转向了药理学与基础医学。留学期间,获得了药理学的博士学位,一直跟随美国的导师做肾脏方面的研究,回国后便继续在这个领域发展。也算是机缘巧合回归到了自己的本心。
  记者:这个“转行”,有什么基础铺垫吗?
  易凡:医学是多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包括生物、信息、化学、药学以及临床诊断与治疗等。我大学最大的收获就是不偏科。那时候的我热爱生物,喜欢化学,同时对文科内容也很感兴趣,爱好文学。
  记者:您的大学生活是怎么样的?
  易凡:我希望多接触一些事物,多接受一些知识。这种知识在当下可能显示不出来,但以后肯定会用得到。学习之余,我还有幸成为学校广播站的一员,参加了一些新闻视角和娱乐性栏目的编辑工作。我还记得第一次作为编辑采访文学院的马瑞芳教授,那时候她刚出版了一部叫《蓝眼睛黑眼睛》的长篇小说。学校那时会放露天电影,都是我难以忘怀的大学生活体验。
  记者:能简单介绍下您如今的成就吗?
  易凡:真的谈不上什么成就,仅仅是在我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些许成绩,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和较为系统地阐明了一些疾病发病机理而已。
  至于医学的研究,我可以用“mice”(老鼠的复数)这个单词来概括和阐释。对于i,是information(信息),信息是通过临床的大样本数据分析,提供给我们可能的疾病标记物与相关致病因子。拿到这些数据后,我们再整理出clue(线索),找到哪些东西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接下来就需要提供可靠的evidence(证据),这种证据是从我们不断的基础与临床试验中得到。在实验中拿到证据明确这个基因的重要性并确定药物潜在靶标后,进行药物的研发并应用于临床,统称为m,medicine,最终为人类的健康服务,造福人类。这就是我们医学研究者的最终目的,并以精准医学与转化医学作为研究策略。
  记者:研究方向从化学转向医学,您认为您的转变是否成功?
  易凡:还算成功吧,可以使自己有机会拓展知识面,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学化学的经历给我带来了一些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学科优势,同时对于生物医学的热爱又使我增添了科研的动力。
  记者:如今大学生专业与就业方向不同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您有这方面的经历,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易凡:关键还是因人而异。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最重要。在作决定之前必须认真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你的本心;第二,对于接受不同专业或方向所可能导致失败的承受力;第三,是否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从留学到回国,为了一份归属感

  记者:我们知道您曾经留学美国九年,能说说中美教育的差别吗?
  易凡:首先是创新性。美国在学术方面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而中国更多的是注重课本上的知识,但现在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在美国,大学就相当于我们的高中,学习压力比较大,另外集体生活太少。我很怀念在山大的大学时光,宿舍集体生活所养成的那种集体意识和责任,另外还有各种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都从不同方面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对个人成长很有帮助。
  记者:后来为什么会选择回国?
  易凡:谈到底,我们的根在祖国,希望能为祖国和母校的发展尽一份力,在国外是没有这种归属感的。
  记者:您觉得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易凡:首先是踏实,要抱有对工作的热爱。科研过程是漫长而枯燥的,兴趣在某一方面可以激励你对事物的热情,这种热情就是正能量。没有兴趣,就无法长期踏实地工作下去。其次要坚持,面对失败要淡定。我在科研中也遇到过不少的挫折,许多课题跟想象的并不一样。失败的时候,要淡定接受并尽力去解决问题。最后,做科研要时刻保持对科学的“怀疑”精神。
  记者:什么样的怀疑精神?
  易凡:这种怀疑就是去思考为什么到再去揭示为什么“为什么”的必要步骤。比如为什么实验结果与预期或者文献不同?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如何证明你的结论正确?另外,敢于创新的精神也很重要。
  记者:遇到挫折您都怎么应对?
  易凡:第一,精神不能放弃,信心不能失去;第二,如果你的课题实在走不下去,要果断放弃,敢于取舍。
  记者:您对于留学怎么看?
  易凡:留学是一种经历、阅历和不同的生活体验。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学到更多的知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科研教育的投入,国内的文献获取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与国外相比已经没有多少区别。但有些时候在外留学所接触到的科研“氛围”是你在国内所感受不到的,所以有机会去体验一下,才能知道我们的进步,同时也知道我们的不足。但留学回国是我所建议的最好的选择和归宿。
  记者:在美留学9年,您刚回国时是否遇到过一些困难?是如何尽快适应国内生活的?
  易凡:肯定,刚开始对于国内生活有些不太适应,科研经费较少,实验室从无到有等等。还好,我的适应能力比较强,随遇而安、自我鼓励、接受现实、努力争取吧。
  记者:作为青年学者,您是否也有教学、科研和职业方面的压力?
  易凡:当然,现在的社会竞争很激烈,不进则退。有些压力是正常的,但更要乐观地变压力为动力,调节自己的心态。我认为,渴望成功但不要aggressive,结果虽然很重要,但也不是那么重要,只要努力就无悔。

寄语与期待:创新、踏实、诚实

  记者:您平时与学生关系如何?
  易凡:平时就把自己当作学生们的师兄,和他们平等相处,很融洽,充分给他们生活自由。但在学术上,学生还是比较敬畏我的,因为我要求很严。
  记者:您比较注重学生哪方面的素质?
  易凡:我注重的是启发性和鼓励性的教育。希望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能自主地思考问题,具有创新意识。此外,学生必须要踏实,对待挫折要淡定。做不出来没关系,但是你要去思考为什么做不出来;只要你认真去做,就离成功近了一步。对学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同样重要。真理是个存在的东西,不需要借口,该怎样就怎样,诚实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记者:那您的学生做的怎么样?是否让您满意?
  易凡:我对我的学生还是很满意的,他们中既有写出山东省优博论文的骄傲,也有获得校长奖学金的荣誉,这对学生本人而言也是一种鼓励与支持。
  记者:您个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易凡:还是向往大学那种自由而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生活啊。
  记者:如何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易凡:我热爱我的工作,但不会把工作当作唯一的爱好和兴趣。我有自己的学生需要培养,同时也有自己的家人需要关心。但总是没有太多的休闲时间,白天常忙于行政工作,晚上才做科研。
  记者:您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易凡:第一,既然我是一名老师,那就要尽到老师的责任,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第二,希望能在学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三,希望自己及家人健康、和谐、幸福。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陈帷宏 图/秦莹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