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新闻学专家做客“新杏坛”
发布日期:2005年12月09日 08:43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8日上午,美国著名新闻学专家R•托马斯•伯纳教授做客“新杏坛”,在理综楼313教室向同学们讲述了“作者如何影响作者”的精彩纯英语讲座。我校文学院副教授、新闻学教研室主任冯炜主持了论坛,具有英国留学经历的文学院教师邱陵担当此次论坛翻译。论坛在一片掌声中开始。
传播的问题主要是采用何种方式期待达到何种传播效果的问题,而R•托马斯•伯纳教授的讲座给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多了这样一个话题:作者在创作中是如何影响作者的。R•托马斯•伯纳教授以“China and me” 的幻灯片画面开始了自己的讲座。回顾自己周游各国讲学的经历,教授愉快的说:“第一次来北京、来中国的感觉很好。”一如外国学者研究问题的习惯,教授一开始并未开门见山的在理论上“侃大山”。一个有关作者间影响的例子在教授口中娓娓道来:在中国唐山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一位中国军人钱刚曾经参加了地震后的抢险救灾工作。时隔十年后的他回忆当年的抢险经历写了一本记录唐山地震灾难的书。而此前一位日本作家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对二战中遭受原子弹轰炸后的广岛有过描写。这其中,广岛爆炸的描写就对唐山地震的描写产生了影响,也就是作者对作者之间的影响。“他们之间的相似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witnesses、focus on survivors、where are they now?和reception(broadcast and reaction)。”随后,教授还在更为细致的环节将两者进行比较,以期解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作用。
海明威、沃尔德……一系列著名作家的名字出现在了教授的幻灯片中,他们的一些著作和作品中的名言也成为了作者间影响的印证。随后的理论解释恰到好处,以至于从事例到理论的过渡是自然和贴切的。
讲座后几位同学精彩的英语提问足以彰显山大学生的语言魅力。在冯炜老师和邱陵老师恰如其分的解说中,同学们领略了国际传播学大师的学术风范和人格魅力。]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毛振华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白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