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名师专访:第二届省级教学名师杜广生教授

发布日期:2006年09月09日 09:27 点击次数:


    八月二十六日,第二届“山东省教学名师奖”评选揭晓,山东大学热工与流体工程研究所所长、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广生榜上有名。杜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治学严谨,学风端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热工与流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科研 业绩斐然
    杜广生,1955年10月生,山东汶上人。1976年2月参加工作,任山东省汶上县刘楼粮所粮管员,1978年3月考入山东工学院内燃机专业学习,1982年1月毕业去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工程师,1985年6月调入山东工业大学,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入山东大学工作,任教授。其间于1999年考入中国船舶科学研究院流体力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流体力学、汽车空气动力学和热工仪表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兼任教育部非专业类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教学协会教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力学学会理事、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B编委。
    在教学和科研上,杜广生教授成绩斐然。近年完成科学研究项目十一项,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授权专利三项。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十一篇被《EI》收录。完成《汽车空气动力学》专著一部,参编“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一部,主编中国电力教育协会“十五”规划教材一部,主编的《流体力学》教材列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在教学方面,教研项目“加大教改力度,提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分别获得山东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现任山东省《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程负责人。
    《汽车空气动力学》是近年车辆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起初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杜广生教授在多年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汽车空气动力学》专著,在国内率先出版。该著作在讲述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引入大量现实中的设计实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该书已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并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指定为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的教学参考书。由杜教授主编的《工程流体力学》教材已在国内几十所大学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使用,并获得一致好评。配合该教材的流体力学电子教案已挂在由杜教授制作的流体力学教学网站上。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点在杜教授身上有充分的体现。他认为,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完成好自己的使命,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操守,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为人师表,才能有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才能有传道的资格。这种表率不仅表现在学术上,在道德上更为重要。
    杜教授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在他的心里,教育是他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是有待开垦的广袤原野。教育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有自己事业成功而感到的喜悦,又有学生成功所带来的欢乐。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后者的喜悦远大于前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正是杜教授的座右铭。在教育的过程中,杜教授要求学生“做事,先做人”,他认为教育不单单是教知识,同时也是教学生怎么做人,这二者结合才是教育。做人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点始终贯穿于他的教学之中。他经常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对人生有帮助的好书,例如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的《学问人生》等。
    “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杜教授用很简单的例子给我们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要求的学问。教师要完成好传道、授业、释疑、解惑的使命,就要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为此,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锐意创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顶天的学问,同时还密切联系实际,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做好立地的工作。他说这样才能够做到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才能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看问题,创作好的教材,使每一堂课有深度、有广度,使学生信服。他要求他学生做学问要“站得高,看得远,厚积薄发”。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杜教授不仅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科研条件。同时充分利用课题组的各种资源,包括已经取得的成果,营造创新文化氛围,重视团队精神,经常组织课题组内的讨论,提倡学术争鸣。他特别注重提高研究生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鼓励研究生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发散思维,尊重研究生的创造性,不轻易否定研究生的意见。杜教授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3名,其中7人毕业,三人考取了国内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一人留校任教。指导博士研究生1名。
    教学改革 注重实效
    杜教授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教学改革,特别注重实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摒弃“满堂灌”的做法,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高效自主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述和提问相结合,通过设计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做到课前认真设计提问问题,提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一做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注重传授学习的方法,他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的心中,杜教授有很高的威望。2005年,在学生打分评教中,杜广生教授的得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师中最高。
    对于考试的方式,杜教授做了大胆的尝试,一改以往闭卷考试的方式。因为流体力学课程公式比较多,同学复习时要记忆较多的公式,对全面复习课程内容不利,为此,考试改革探索“一张纸”式的考试方法,即允许学生在一张A4的纸上写满认为重要的内容,可将该纸带入考场,这样避免了同学因记忆公式占用宝贵的复习时间,可对所讲过的内容进行较全面的复习。这种考试方法已在五届同学中应用,效果良好,事实证明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考试方式。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在杜广生教授所承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他精心制作了课件,课件应用了动画、视频等手段,表现了不易板书和语言描述的流体力学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购置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工程流体力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已应用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后,杜广生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向制造厂家提出了设备的改造方案和拓展用途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购置设备的功能。
    杜广生教授作为流体与热工研究所的所长,博士生导师,还有其它社会兼职,工作非常繁忙,但他非常注重加强对所里师资队伍的建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杜教授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水准,因此,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教学和教改的关键。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强青年教师的理论素质,是目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在队伍培养方面,采取了送出去深造、岗位培训、导师制等方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今后教学改革趋势,杜广生教授表示要挖掘潜力,努力探索形成学科综合环境下、开放环境下、研究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创新人才。
    “天道酬勤”,杜广生教授能取得斐然的业绩与他对待科研和教学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对科研的勤勉和对教学的敬业成就了今天的辉煌。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现在的成就,仍然一如既往地研究开拓,对科研,对教学不断改革创新,为山东大学继续奉献着自己的年华。“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杜教授为我们每一位山大人做出了表率。  |   ]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白向忠 李翠屏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茉林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