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学院王云庆,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档案学及文化遗产学方面的研究及教学工作30余年。主持和参加国家、省、校级教研项目1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山东省档案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非遗保护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编著多部教材。获评山东大学优秀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课堂教学效果优秀教师,多次获学生论文与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昕,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健康社会学等领域研究及教学工作5年。积极实践 “BOPPPS”教学模式等最新教学思想和方法,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主体共在”的师生关系。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CSSCI论文6篇,SSCI论文2篇;参编“高校精编社会学教材系列”等教材2部。

经济学院石绍宾,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从事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方面研究及教学工作9年。主持省级、校级教改重点项目各1项;主编、参编教材2部。曾获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校学生学术文化活动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土建与水利学院刘广荣,女,副教授,从事基础力学教学工作20年。主持或参与各级教研项目12项,参与两门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参编教材2部;获山东大学第五届教学能手,讲课比赛一等奖,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校级教学咨询员及督导员等。

工程训练中心刘甜甜,男,工程师,从事创新教学及指导工作近十年。开创水中机器人、慧鱼机器人、NAO机器人等创新型实验训练项目,指导学生获世界冠亚军5项、全国冠亚季军25项、国家一二三等奖百余项。运营山东大学创客空间,参与重点教改立项2项,参编高教社教材4部,撰写教研论文4篇,获教育部、教指委等优秀指导教师奖5项。

口腔医学院朱震坤,女,讲师,主要从事口腔种植方面的研究及教学工作5年,主讲《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种植学》、《口腔科学》、《专业英语》等课程。主持各级科研项目6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参编学术专著4部,参编教学教材1部。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郑训佐,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研究及教学工作33年,在学校组织的历次教学评估中获得学生一致好评。参与编写本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文学精神》、《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荣获教育部教材奖一项、山东社科成果奖二项、山东省教育厅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丽娜,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级科研、省级教研项目近十项;发表科研、教研论文38篇;荣获首届山东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山东大学第五届“教学能手”,2015年山东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首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微课比赛二等奖以及第二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奖等。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高明,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效能量转换理论及节能技术研究及教学工作8年。摈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教与学的完美融合。主持校级教改项目2项,主编教材1部、参编2部,获山东大学第六届教学能手、山东大学优秀班主任、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等。

软件学院鹿旭东,男,讲师,主要从事软件工程方面研究及教学工作20年。秉持“自我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素质”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利用云平台、慕课等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好的学习资源;采用雨课堂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课上课下交流。历年评教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2015年度山东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管理学院黄潇婷,女,讲师,主要从事旅游者行为和旅游时间规划研究及教学工作6年。完成“景区旅游者时空行为仿真模拟教学实验”等教学改革项目;主编《旅游学概论》、《旅游学100例》等教材;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高教文科组一等奖,山东大学2013-2014学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和山东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学能手”等教学奖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彭朝晖,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计算机软件方面研究和教学。通过教研相长、教学相长、持续改进,提高学生学习成效,荣获2015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主持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和山东大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重点项目;承担山东省精品课程、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建设;主编高教出版社待出版实践类教材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