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6月13日,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访问山东大学,作了题为“全球化大潮之中的大学:竞争、评比、资源、合作”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山东大学副校长娄红祥主持。
报告中,丁学良教授首先阐述了全球化背景对大学的影响,表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都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兴起的,并指出目前高等教育的评比已受到全球大学普遍关注。随后,他对美英以及国内的数家权威大学评比机构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各自的特色和评价指标的异同,指出每种评比都是一种选择、一套选择。丁学良教授强调,世界大学排名已经成为大学综合素质和质量的竞争,并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大学间的竞争。结合联合国去年专门就全球大学排名问题展开的一次讨论,丁学良教授表示,评比排名的工作一定要负责任,并呼吁这项工作的透明度、开放性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他还提醒在面对这些评比时,既不能忽视其影响力,也应保持清醒和独立。
随后,丁学良教授结合国内外高校的丰富事例,阐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应看重、最核心的几方面内容:研究所占的比重;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地位,通过公开竞争获得的研究经费以及教学投入;对所在社区的贡献;项目的商业化开发和市场价值;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丁学良教授表示,中国改革开放最伟大的一点就是走向了全球化的大潮,希望中国的高等教育能够紧紧扣住全球化潮流;同时,也希望山东大学在建设一所受人尊重的大学的进程中,重视在英语授课、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以及引进海外学者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
在现场互动环节,丁学良教授就中国大学国际化的主要障碍、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对南科大教育模式的评述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说,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报告会后,丁学良教授还参观了山东大学博物馆。本次学术报告会是山东大学国际化能力建设系列讲座第一讲,旨在提高学校干部队伍的国际化能力,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全校副处以上干部听取了报告。威海校区设视频分会场。
丁学良,安徽宣州人。先后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工程学学士学位,复旦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其后曾在哈佛大学本科生院、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从事教育或研究,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兼任浙江大学、深圳大学、华侨大学、中南大学等内地六所高校客座教授。丁学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后共产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的多元分析和经济市场化转型中的社会政治分析,全球和区域竞争,高等教育改革,社会发展与腐败的联系,中国大陆与港台及美国的多边互动,社会历史等。丁教授著述颇丰,在当今研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问题方面颇具国际影响。他的主要中英文著作包括《中国模式:赞成与反对》、《辩论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再崛起》、《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1977-1989中国合法性危机》、《后共产主义和中国》等,先后由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