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5月21日下午,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之明湖高端对话(第二场)在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国学分馆举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代总干事阚保平就“多元信仰与共同伦理之中国经验”展开对话,基于各自信仰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观点表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常务理事、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坚永主持对话。
学诚说,中国儒释道三家几千年来一直和睦、和谐、和平共处,有很多硕果与成功经验,能够为当今世界信仰危机、各种思潮对立的情况提供借鉴。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家、道教的精神和文化,儒家、道教和佛教的交流也壮大了他们的学说。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历史上体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巨大包容。他用“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说法概括了儒释道的特点,表示三者在信仰的层面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他说,佛教尊重不同信仰、不同文明,这种圆融和包容使佛教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有很好的传承。

张继禹表示,不同民族进入中原带来了不同文化,共同形成了中华文化这一延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将其总结为中国文化的包容精神。道教的真精神体现在吸取和接纳不同的外来文化,同时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两者构成共同的文化主旨。他阐述了道教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虚怀若谷”的要义,表示道教跟佛教一样注重兼容并包。道教注重简朴慈爱与忠孝,与儒家相通,即“儒仁道慈”。他将道教伦理总结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阚保平说,中西文化差异很大,西方文化对异域文化大多持改造的态度,中国文化的伦理立场体现在中国文化认可不同文化各自主体地位的真实性,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世界最根本的恶就是想把整个世界单一化,消灭多样化,这样的恶导致了世界根本的冲突。因此多宗教之间的对话需要一种包容的文化,对话的基础必然要是文化基础,而中国文化包容的思想使多宗教对话成为可能。
在回答各宗教有没有共同伦理、各自宗教的伦理对人类共同伦理可以提供什么借鉴这一问题时,与会学者一致表示,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在本质上都是共通的。学诚说,所有宗教都主张向善,佛教讲慈悲,道教讲慈爱,基督教讲博爱,儒家讲互助,本质有很大的相似性。佛教的善恶观、众生平等观都能为共同伦理提供借鉴。张继禹说,道同而属异,不同信仰也许有表达和具体事情上的不同,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正因为根本一致,不同宗教才在中国文化的包容中融为一个整体,共同构建中国人的基本伦理。阚保平说,宗教的本质就是道德作用,宗教应该建立在人类伦理的共同需求之上,社会对宗教的基本需求是道德需求。宗教为社会提供多少服务,决定了社会对它的接受程度,也决定了宗教的社会价值。
关于如何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学诚说,要把中国历史上优秀伦理道德的传承和现代精神、科学精神相结合,把当今时代强调概念的形象逻辑和佛教注重启发悟性的辩证逻辑相结合,把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和当今社会的组织伦理相结合,并把不同信仰的理想精神和现实需要相结合。张继禹说,宗教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不同时代中的人。道教在哲学、艺术、中医、古代科学技术方面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道教知止不殆、知足常乐的思想在当今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社会有助于人们从日常生活感受幸福感,具有重要价值。阚保平认为基督教作为传入中国时间比较短的西方文化,其中国化过程面临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社会认同的任务,目前应该做好的是发挥服务社会的传统,探索在中国社会中怎么做一个好的基督徒,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作出独特的贡献。


对话现场
与会学者进行了友好、深刻的交流,并一一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对话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结束。本次高端对话由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等共同承办。参加本届论坛的部分专家学者;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儒学高等研究院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及学生代表等聆听了对话。
学诚,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任《法音》、《福建佛教》主编,研究领域为佛教文化、佛教与人生现实,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
张继禹,汉文成留侯张良后裔、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道陵第六十五代裔孙,研究领域为中国道教史、道教文化思想及性质、民间宗教,主编《中华道藏》等。
阚保平,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神学硕士,现任中国基督教协会总干事,2012年兼任中国基督教协会新闻发言人。
相关链接:
聆听世界·尼山论坛系列报道之新闻发布会
聆听世界·尼山论坛系列报道之高端对话一
聆听世界·尼山论坛系列报道之组委会会议
聆听世界·尼山论坛系列报道之开幕
聆听世界·尼山论坛系列报道之主题演讲
聆听世界·尼山论坛系列报道之视点图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