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5月22日下午,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之大会主题演讲第二场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副主席、山东大学跨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叶小文等九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共同伦理与天下文明”主题,分别展开了精彩论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副主席、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出席活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学教授马克•泰勒(Mark C. Taylor)对本次主题演讲议题的前提和假设进行了分析。他说,危机感是人类历史不断重复的主题,现在世界上最严重的问题就在于目前解释世界的方式与世界的架构有冲突,因此人们需要新的解释方式与世界互动。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对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具有破坏性,一元和多元的问题是哲学、政治、宗教也是伦理的问题。他认为,全球化使世界形成了文化网络,相互联系依赖,在互动增加的过程中,人们只有不断增进理解,破除二元相对的意识,才能迈进新的领域。

叶小文在演讲中谈了世界经济中的道德危机和共同伦理。他说,现代化以市场的经济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这使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人们的精神世界缺少关照。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生命有三个条约:热爱生命,追求幸福;尊重生命道德约束;敬畏生命终极关切。他深刻阐述了当今市场经济竞争当中面临的道德危机问题,表示没有敬畏之心的市场经济必然缺乏诚信、缺乏道德,传承和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德可为解决市场经济的道德危机提供借鉴,并为不同信仰下的共同伦理道德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说,在当今中国的文化领域,儒学复兴是最值得关注的主题之一。他谈到中国学者、年轻人、各届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以奥运会、孔子学院为例,表示儒学复兴对中国是很好的机会,重新塑造儒家思想的世界地位,不仅可以与中国与日俱增的世界地位相适应,也有助于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精神思想危机。

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迈克尔•斯鲁特(Michael Slote)表示,中国“阴”、“阳”的概念体现了平衡的哲学,西方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强调主导和控制,中国道家思想则主张感受和融入世界,平衡互补;中国“心灵”的概念表明思想和内心情感密切联系,而西方认为知识和情感是分离的,这个问题上中国比西方看得更清楚,因此西方哲学在这两方面都要向中国学习借鉴。

山东大学跨文明对话研究中心副主任、哲社学院教授谢文郁认为,价值一定和生存息息相关,价值中最重要的是责任意识,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责任意识里安排未来生活、与周围人发生联系、完成工作,权利意识不能脱离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情感相联系,因此我们要在一定的情感中培养责任意识,并在一定的责任意识中产生共同的伦理价值。

世界公众论坛主席弗雷德•达梅尔(Fred R. Dallmayr)在演讲一开始提出问题:是否存在共同伦理?是否可以找到黄金法则?他引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表示世界上所有先知、所有宗教教给我们共同的黄金法则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这一法则不仅是纸上的论断,而是要由我们去注入活力和践行的。商业社会对人类精神文明产生了很多腐蚀,我们都要作出努力在公民社会复兴这样的黄金法则和共同伦理。

北京大学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长张志刚主持第二阶段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