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助推科研实力提升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08日 09:14 点击次数:

  [本站讯]科研工作是一所学校建设、发展的筋骨所在,而要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运转,一个必需的基本条件就是资金。资金多、用得好,科研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不断进步。资金少、或者资金多但用得差,科研工作就会失去发展的坚实土壤,举步不前甚至倒退。这期“增强预算执行力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系列报道,我们走进学校有关科研单位,听他们讲中央科研资金使用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种种思考。

新形势下,问题层出不穷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及学校有关文件要求,每年6月30日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率不低于50%;9月30日不低于75%;截至每年11月30日,预算执行率不低于95%。12月25日全部执行完。”4月底,这样一个要求清楚地写在了校领导与分管单位签订的预算执行责任书上。
  其实学校一直都有财务执行时间的要求,但今年首度以责任书形式传达给各执行单位,无疑是在原来要求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拿到中央专项预算780万,包括实验室开放运行费与基本科研业务费。因为前期申报讨论充分、预算启动早以及执行管理中措施到位,实验室经费进展情况比较乐观。“6月底完成50%。现在我们大块的钱都已经分配给了负责老师,主要任务就是督促大家做好事,花好钱了。”副主任林建群这样介绍他们“卡时间”花钱的工作情况。
  但并非所有单位都能执行得这么快,这么到位。从学校2015年一季度中央专项预算执行情况统计来看,基本科研业务费执行率7.98%,人文社科项目科研经费执行率6.40%,重点实验室及相关设施执行率仅为1.18%,全都远低于序时进度25%。
  时间进度直接影响到全年执行情况。上面提到的人文社科项目科研经费,2014年度的执行率仅为30.05%、27.76%。如果2015年还是这样的执行情况,学校将切实面临年底被收回结余经费、来年压缩相应预算的严重损失。

谈原因,很多很复杂

  记者见到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陶绪堂的时候,他正因为实验室经费发愁。“我们实验室往年的经费基本都能按计划花完,今年有个特殊情况。”陶绪堂口中的特殊情况,指的是实验室今年申请到的一笔4121万元的设备费。
  原来,在每五年一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多次获评优秀,今年颇为“意外”地得到了上面那笔数额较大的设备费。有经费是好事,但伴随经费同时而来的“如何花”的问题难住了陶绪堂。“首先是抓紧实施设备的采购,再就是买来后往哪儿放?再就是如何发挥设备效益的问题。”陶绪堂从设备申请、招标、采购谈判等过程入手,分析着实验室面临的一个个花钱难题。
  经费执行时间的要求,也让陶绪堂和实验室的老师们充满了紧迫感。实验室此次申报的设备非常重要,部分还将填补国内同领域空白。但设备购置程序复杂,涉及周期长,需要学校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和支持。此次实验室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几个大设备,程序更为繁琐。陶绪堂说:“严格按时间来考核进度,对购买设备来说很难。”
  说到科研项目执行难的原因,很多学者马上就想到项目执行周期与经费计算周期的冲突。关于科研项目,教育部规定一般周期为三年,项目经费会在第一年拨付60%,完成中检拨付30%,结项后拨付10%。而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当年即拨付全部经费。但由于研究过程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学者可以申请项目延期一至两年。那么项目的实际运行时间就与经费拨付产生了冲突。“如果当年都用完,明后年要怎么办?”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张荣林转达了学者们对目前政策的质疑。
  查阅2014年经费执行情况得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转资金840.96万元。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经费在12月份到账,当年无法执行;二是项目经费存在跨年度拨款问题;三是该类项目较普遍地存在项目负责人申请延期结题现象,预算执行难度较大。去年遇到的情况,同样在今年严重制约着经费执行。
   “为加快资金使用,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但最终还是不理想。”科学技术研究院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希华具体分析了一流大学建设经费中的新世纪人才与创新团队经费执行不力的原因,谈到了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前,人才经费如果当年没有花完,学校会对剩余的钱进行冻结,但在来年再放开,允许继续使用,导致大家没有压力。不过他同时表示,从今年开始,按照学校要求,花不完的经费就真的会收回了,相信各项目负责人会大大加快经费使用进度。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科研单位对目前管理体制中人力成本得不到体现的情况意见很大,直接影响项目进展。细细研究得知,2012年以来国家制订的一系列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文件中对于人力成本(科研绩效)划定的比例和标准太低,主要体现在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当中,且文件明确规定我们的科研人员收入均来自于国家核定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以及岗位津贴,不得在项目中计提人力成本。
  “重物轻人”的经费管理办法,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就从根本上制约了项目进展和经费执行。

积极应对,要对得起国家每一分钱

  问题很多,压力很大,很多情况并非学校或单位自身可以解决,但全校所有部门都立足现实情况,积极应对。在校领导、财务部的调研与督促下,各科研单位分别拿出了财务预算推进表,责任落实到事、到人、到天,一场关于财务预算的攻坚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我们申报的36台(套)设备都动起来了,我也不断督促每位负责老师,了解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完成任务应该不是问题。”陶绪堂肯定地说:“设备费要花掉,更重要的是要花好”。
  人文社科研究院非常重视9月30日这个时间节点,因为暑假是集中花销的高峰期,暑假后各项目经费执行情况能较好地反映全年执行情况。目前研究院重点开展的是传达、动员工作,组织了与主管科研副院长的交流讨论,对大家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同时也把学校的新要求传达到学院,再由学院传达到项目负责人。
  启动论证比较充分一直是科学技术研究院在财务预算执行方面的工作亮点,结合今年的财务形势,学校对其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把预算周期进一步延长,暑假后着手组织2016年预算的项目申报,争取11月上旬完成项目评估,让花钱更为灵活。
  学校层面,近期推出的《山东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也为扫清财务预算执行的深层次体制障碍带来了福音。征求意见稿初步确定,要切实调整政策,建立科研全成本核算制度,根据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提高人力成本在科研经费中的使用比例,着力解决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重物轻人”的问题,充分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

  采访中,记者频频听到科研单位由花钱引发的各种思考。“要凝练学科方向,就要集中使用资金,作好资金调研、整体规划,这样钱砸下去才能冒泡,才能砸出水花。”“希望实验室再组建2至3个大型团队,以此托举起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无非就是人、钱、物,但钱还是要往人身上投。”“要推动实验室设备集中化建设,搞大平台,尽量避免重复和浪费。”“目前人文社科正处于转型期间,学校要在投入上倾斜。”“希望学科评估不仅仅看它的成绩、产出,也要看投入产出比。”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或者说是疑惑。“当前大数据时代与人文社科有什么关系?将对其产生什么影响?”“要实现学科转型,到底需要多大投入?”
  一位工作人员提到:“我们能用手中的钱干多少事呢?”其实,就在他们的话语里,在他们对经费执行的顺手拈来、对项目数字的如数家珍中,对科研工作的细致思考、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感同身受中,我们能得到这样一个答案:“花钱不是目的,不忘办事初衷。”
  随着各基层单位的着力推动,以及学校层面的政策调控和倾斜,我们可以畅想这样一种发展路子,那就是以经费执行为抓手,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之路,是勇于担当、干事创业之路,也是山大人自己的、稳健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相关链接:
  增强预算执行力报道一:责任书背后的故事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财务部    作者:刘婷婷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旷原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