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文字 名家有约”系列讲座:沈致隆谈多元智能理论
发布日期:2004年04月23日 10:02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22日下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著名教授沈致隆应邀在东区新校文史楼美学报告厅作了题为《加德纳多元教育理论与审美教育》的学术报告。
多元智能(MI)理论属于发展心理学的范畴,1983年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首次提出,引起了各领域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不仅使加德纳本人被誉为“推动美国社会发展的首席科学家”,并被英国学界誉为与康德、黑格尔等大思想家并列,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多元智能理论被“看作与智商(IQ)唱对台戏”,认为IQ测试并不完全科学,认为智能是多元的,其决定因素也是多元的,包括先天、后天、文化、教育等原因。
在提到多元智能理论的依据时,沈教授指出,除了加氏艺术家的出身,以及其跨学科、跨文化、跨种族的研究外,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他提到耶鲁大学校长希望学生做的三件事即“质疑一切”、“学习”、“独立思考”。而江泽民1997年在哈佛演讲时也特别强调了创造精神与实践精神的重要性。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智能是多元化的,包括语言、逻辑数学、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博物学家的智能)、存在(哲学智能)等,多种智能同时起作用,每个人智能的强弱项不同,艺术与每种智能都有关系,智能无道德性,既能建设,又能破坏。
在谈到多元智能理论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时,沈教授认为,对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可以强势智能促进弱势智能;对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发展其他智能,尤其是审美智能(艺术智能),有助于其更完美的发展,因为艺术是“知识分子的心灵家园”。他指出,正如哈佛大学校长“科学家欣赏艺术,艺术家欣赏科学”的理念所描绘的,学科交叉与“通识教育”愈来愈成为大学教育的趋势。
沈致隆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沈教授长年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曾翻译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名著《多元智能》。作为一个化学家,沈教授已从事了十年的艺术教育,香港有杂志称他为“科学、艺术的两栖人”,他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分别在利物浦大学与哈佛大学访学,并著有《亲历哈佛——美国艺术教育考察纪行》。]
【供稿单位:文学院记者团 作者:王子明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