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迎双代会系列报道之四:人才培养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18日 08:02 点击次数:

  [本站讯]二届五次教代会以来,山东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按照“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学校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发展主线,分类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效提升了拔尖创新人才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本期报道,我们重点关注“学分制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行动方案”、“互联网+教育”、“拔尖人才培养”、“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申请考核制”等关键词,使大家加深对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举措以及取得突出成效的了解。
  学分制改革——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2014年始,随着学分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山东大学已初步实现“四个自主”的学习模式。即:自主选择专业,学校为学生提供入校一年后转专业的机会,提供选修第二专业、第二学位的机会;自主选择课程,学生在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框架下按照必修课要修满规定课程、选修课要修满规定学分的要求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学生可在学校排定的任课教师范围内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过程,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大学期间的个人学涯,完成学业。
  拔尖人才培养——山东大学有泰山学堂和尼山学堂两个拔尖人才培养平台。2014年起,泰山学堂加大国际联合培养力度,鼓励学生进行海外交流,并率先在培养方案中加入海外学分要求。2014、2015年度分别派出29名和31名学生赴海外学习,人数均达学堂学生总数的10%以上。目前,泰山学堂学生已分别在欧美18所知名大学学习深造。截至目前,尼山学堂已招收3届学生共计70余人,仅前二届学生已撰写学术论文139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达到学术前沿水平,有的论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5年23名首届尼山学堂毕业生中有13人保送进了国内“985高校”,1名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读研究生。
  卓越计划系列人才培养——2014年以来,学校“卓越系列培养计划”相关专业紧密围绕学校“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通过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习、实训和实践,聘请业界导师入校开展实践技能培训及指导等多种方式,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学校自2014年起开展了高校教师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和法律事务部门人员互聘工作。2015年,学校将卓越系列相关专业建设调整为7个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项目进行建设与管理,投入建设经费260万元,建设周期为2-3年。此外,学校还组织了土木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两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申报工作。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作为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手启动的“科教协同育人系列行动计划”成员单位,2014年、2015年,山东大学先后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设立了“尚光英才班”和“技术物理英才班”,开班后, “菁英班”数量达到10个,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同年,“环境与健康菁英班”继续获学校本科教育工程项目支持,首届34名毕业生中32人继续读研深造,其中17人到中科院读研。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了校外优质育人环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实践水平和科研能力,达到了人才培养“1+1>2”的良好效果。
  互联网+教育——2015年,山东大学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入融合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山东大学课程中心平台(http://course.sdu.edu.cn)自投入使用以来,目前拥有注册教师10318人,注册学生52645人。截至2015年12月24日,平台课程网站建设数量突破4000门大关,点击量突破3375万人次,顺利完成“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课程资源建设和使用水平全国领先。2014年,学校开始启动大规模慕课建设工程,迄今已建成慕课课程49门,其中18门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上线数量居“985”高校第2;15门在“东西部大学课程联盟”上线。2014年4月,学校发起成立了山东省高等学校优质课程共享联盟;12月,学校承办了山东省高校MOOCs建设与教学改革报告会,使山东大学的慕课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以课程平台和慕课建设为依托,学校从2014年开始推进“翻转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助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校推进了本科“翻转课堂”的首批试点,举办了山东大学翻转课堂及网络直播观摩研讨会,通过教师系列化培养大力推动翻转课堂的理念和做法,使学校翻转课堂在公共课教学、医学院和土建与水利学院等多个学院的专业课教学中得到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基于网络课程和在线资源建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条件已经具备,氛围已经形成,“互联网+教育”走在了前列,发挥了实效,为学校未来跨校资源共享和扩大优质课程资源供给奠定了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行动方案——2015年,学校制定了《山东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行动方案》。根据方案,学校组建创新创业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到2017年,全面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初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引领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到2020年,全面建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训与实践体系,创业孵化转化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山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山东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俱乐部和创业孵化基地,打造了山东大学“创e家”创新创业开放实践平台,设立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山东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与海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起成立了“2025创新创业联盟”,引领青年学生创新创业。2014年10月,山东大学并被评为“2012-2014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8月,山东大学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学校制定了《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和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2015年,学校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规范化审核与修订,制定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并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加大实践环节学分比例,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比例,加大国际化课程比例,新建课程1000余门,目前新版方案包含课程8424门(含创新奖励学分及各类实践环节课程),新版培养方案已经从2014及新生开始正式使用。学校还对2015年教学综合改革项目进行了评审与启动,共设10项重大项目,20项重点项目和6项培育项目,一期资助经费580万元人民币。目前,全部项目均已顺利开题且进展良好。
  专业建设——2014年起,学校在本科专业增设方面,严格控制专业数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实施“本科专业现代化工程”,构建起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体系。截至目前,山东大学共有本科专业117个。为加强国际化专业建设,自2014年起,学校要求25个国际化专业继续进行课程全英文化建设。学校还实施了《山东大学国际化专业教师海外培训计划项目(2015)》,向佛吉尼亚理工大学等欧美名校派出4名教师接受系统的课程教学培训,并要求每人至少带回一门完整的国际化课程,实现海内外教学资源的全新融合,为学生提供可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
  优本项目——2015年3月,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布了2015年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评审结果。山东大学有16个项目获得批准,其中包括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以及韩国延世大学等高校合作的项目,56名本科生将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出国留学,创山大国家公派留学本科生人数新高。
  成才大讲堂——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东大学在全体本科生中开展了“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成才大讲堂活动。自2015年4月以来,全校共120名学生讲师走上讲台,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8场,受益学生一万余人。活动本着“学校打造精品,学院彰显特色,学生全员参与”的原则,在班级、学院、学校三个层面开展。班级每两周举办一场,学院每月举办一场,学校于每年上半年举办校级比赛。学生成才大讲堂活动旨在鼓励引导广大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发现他人和自身的优点,并勇于表达表现、乐于分享和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
  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2014年,学校制定出台了《山东大学2014年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办法》、《山东大学研究生社会奖学金管理办法》、《山东大学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工作管理办法》、《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评选办法》、《山东大学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构建起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2014级起博士生助学金最低标准为每月2500元,博士生学业奖学金实现100%全覆盖;2013级以前的博士生仍享受原来的“助研”奖学金待遇,资助标准提高到每月1500元。2014级起硕士生助学金标准为每月800元,硕士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为70%;2013级以前硕士生“助研”奖学金标准提高到每月600元。2015年,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额度从500元提高到1000元,研究生出境培养期间采取补贴学费形式继续发放助学金。学校改进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办法和评审程序,确保优秀研究生在“校长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评选中脱颖而出。据统计,2014年共有1739名优秀研究生获得15项奖学金,金额达1266万元,2015年共有5421名优秀研究生获得18项奖学金,覆盖面继续扩大。此外,研究生还可享受“研究生优秀生源奖励基金”、“研究生助管助教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困难补助等多种奖励和资助。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使研究生待遇得到明显改善,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科生奖助情况——学校不断改进发展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改革校长奖学金评选条件和评选机制,充分发挥荣誉体系的导向激励作用,促进大学生弘扬健康个性和全面发展。据统计,2014年、2015年,学校分别在本科生中评选出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社会奖学金、臧克家奖学金等获得者7850人、7821人,发放金额1352.91万元、1315.3927万元;还评出全面发展标兵、省级优秀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等先进个人1503名,省级、校级优秀班集体136个。学校坚持做好经济资助基础性工作。2015年度,学校通过发放助学金、帮助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发放奖学金等形式,资助学生25125人次,资助资金4893.8086万元。在确保经济资助全覆盖的同时,学校更加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2015年学校通过开展“添翼工程”、受助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勤工助学等方式,提供资金647.0298万元资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2015年度,学校共计资助学生35392人次,各项资助资金达5540.838万元,比2014年资助资金增长449.2万元。
  申请考核制——为深化和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探索和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符合博士研究生招生规律的机制与模式,学校于2014年始围绕部分杰出学者或国家重点学科开展了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为杰出人才、重点学科招收优秀博士生提供了制度支持。目前,学校已有65人通过申请考核制被录取为攻读博士生学位研究生。此举为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切实选拔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创新人才,提高博士生招生、培养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优秀博士论文——学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严把论文质量关,学校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量达到23篇,位居全国高校第12位。二届五次教代会以来,学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博士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在全校产出的SCI论文总量中的占比在76-77%左右,研究生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生力军。
  数学建模大赛——2015年,山东大学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中获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41项,参赛规模、获奖等级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此外,山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际大学生iCAN中国赛、2015水中机器人国际邀请赛、全国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全国定向越野赛、亚洲大学生沙排锦标赛、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2015中国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以上(包括特等奖等)48项、二等奖88项、三等奖64项。
  学生代表座谈会——2015年8月5日、9月15日、12月15日,校长张荣、校党委副书记仝兴华、副校长胡金焱以及学校办公室、宣传部、本科生院、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后勤保障部、公安处、齐鲁医学部、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分别在趵突泉校区、洪家楼校区、千佛山校区围绕医科、工科、政管、法学等学科召开了三次学生代表座谈会,就学校学分制改革(学生学费)、学科发展、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改善、校区资源整合、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育、管理服务水平提升、青岛校区建设等问题与部分学生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充分听取学生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畅通交流渠道,推进学校工作质量提升。今后学校还将通过校长信箱、校长在线等方式更多、更及时地听取师生们的意见,促进学校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就业力全球200强——2015年11月26日,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公布了《QS全球毕业生就业力排名》。山东大学排名全球第175名,中国大陆高校第8名。该排名综合考察并系统梳理了世界范围内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所展开的各项有效工作,征集全球权威专家、用人单位的意见,选择世界五项通用指标以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力排名:大学的全球雇主声誉(占30%权重)、校友成就(20%)、企业合作(25%)、校园雇主招聘活动(15%)、毕业生就业率(10%)。据统计,山东大学2014届毕业生共10771人(未含港澳台毕业生、硕博连读学生以及威海校区本科生),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91%、95.58%、96.74%。2015届毕业生共10294人,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4.32%、96.89%、98.10%。毕业生境外深造人数持续增长,2015届本科毕业生出国(境)率达到9.97%。2015年调研显示,本科生和研究生签约满意度分别达98.11%、98.05%,96.43%的本科毕业生和96.98%的毕业研究生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满意,98.4%的用人单位对山大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很好”和“较好”。

  相关链接:
    迎双代会系列报道之一:国际盛会
    迎双代会系列报道之二:学术·科研·人才
    迎双代会系列报道之三:党性锤炼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王莉莉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旷原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