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正在我校进行学术访问的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历史与哲学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博士在刚刚接受我校名誉博士学位之后,于9月30日下午作客山东大学“大家讲坛”,为同学们剖析“多种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
报告会在邵馆一楼报告厅举行,由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傅有德教授主持。副校长王琪珑教授出席了报告会。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杜维明教授在新儒学的研究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基于中国儒家文化的普适价值,他深刻剖析了各种文明的优劣,突出了“多种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的重要性,并对儒家文化在新世纪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文明对话有利于把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转化为普适价值。只有充分尊重不同的文明,重视多种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才能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不媚外,不自大,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发展壮大。”
民国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文化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杜教授说:“我们要重新认识中华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文化和其它区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核的中国,鸦片战争前综合国力一直居于世界前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在近代的落后?针对这个问题,杜教授解释说:“清朝的傲慢自大是关键,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使得文明的对话中断,导致中国渐渐没落。”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一直在学习西方。“中华文化是伟大的学习文化。”往前看,中国应该学习的还很多,杜教授重点提到了西方的启蒙精神。西方的启蒙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形态、文化状态和一种心态,已成为今天的强势意识形态。西方文明,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等都与启蒙精神有密切的联系。如何把西方的普适价值沿用到中国社会,并发展为自己的文化,成为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的追求。杜教授认为:“在打破传统,消除封建遗毒的过程中,重塑国民性是一个挑战,但其发展的方向是健康的,只有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它作为活的源头,才能建构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 杜教授强调:“文化具有主体地位,同时反对文化本位,就能与传统相联系,运用反省能力,开展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对话,从而化解掉狭隘的民族主义视野,建立一种有群体性和批判性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这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文化。”
针对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观念,杜教授说:“儒家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观念既不符合儒家的观点,也不符合事实。儒家文化向来注重通过加强自我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其它的文化,从地域性的文化发展为全球性的文化。儒家文化发源地在山东,从山东文化到中国文化,到东亚、东南亚文化,再到世界文化,儒家的核心价值不仅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价值,也应当是普适价值。”
“具有普适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来自于西方,它有可能来自于非西方地区。”杜教授说,“不同的核心价值通过对话和碰撞才会凸现普适价值。”西方文化在今天的积淀比较深厚,而传统文化则相对较薄。我们缺少一种语言使得儒家文化证明自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而克服文化上的失语症。与西方文化对话,我们积淀的资源还不够,针对这一点,杜教授建议:“一方面,公共知识分子要丰富传统资源;另一方面,知识分子还要学会进行纵向对话,和古人做朋友。”
传统文化的光明面和黑暗面是交合在一起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批判来开拓传统文化的新境界呢?杜维明教授认为,儒家文化是涵盖性的,其倡导“和而不同、同而不和”,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指明了道路。他说:“五四以来,我们一直向‘富强’求智慧,现在经济上有所发展、政治上有所进步之后,我们文化的参照系要扩大。不仅要学习西方文化,也要关注非西方文化,让儒家文化在多种核心价值的文明碰撞中发展壮大。”
在杜教授的娓娓道来中,报告会慢慢走向尾声。随后,杜教授对同学提问精彩作答,对本场报告会作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