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5日下午,山东大学“人文纵横”系列报告会在东区新校邵馆报告厅举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育宁教授为山大学子做了一场题为“西夏的历史与文化”的专场学术报告。我校副校长李承俊主持了报告会。
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陈教授多年从事西夏历史文化研究,是第14位走进“人文纵横”的知名学者。在报告中他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同学们展示了被誉为“历史上的神秘王国”的西夏的文化风情。
陈教授首先介绍了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国的起源、活动区域、历史演变等概况,肯定了这一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少数民族政权所创造的独特文化,以及他们对我国西部开发、民族融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接着,陈教授又具体地讲述了党项大迁移、元昊立国、仁孝中兴、蒙古灭夏等历史事件,反映了西夏逐步强盛又受战争所累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他指出正是在西夏灭亡之后,西夏人四处流亡,分散各地,民族融和使这一独立民族在历史上消失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其后,陈教授对西夏经济、文化和民俗进行了图文并茂的的介绍。西夏利用其优良的自然条件,吸收汉民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大农业,造就了“塞北的江南”。冶金、制盐、陶瓷、建材、酿酒等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尤其是西夏故都兴庆府的驼毛毡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被称作“最丽”、“最良”之毡。另外,西夏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历史实物也填补了泥活字考古发现的空白。西夏君主推崇汉制,吸收汉儒学为治国之本,尊孔建校。西夏从宋朝输入汉传佛教,后期又推崇藏传佛教,大建佛窟寺塔,开凿重绘莫高窟,出现了一大批壁画艺术精品。如榆林窟第2窟的《唐僧取经图》和《水月观音图》,是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后对孙悟空的最早艺术形象绘本。西夏的葬俗受汉文化影响,但保留了本民族习俗,在西夏王陵中发掘出的大量建筑装饰品反映了西夏独特的葬俗文化。
陈教授还重点介绍了作为西夏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的西夏文字。李元昊建都之后命大臣野利仁荣仿汉字创西夏文字,以提高党项人的民族意识。后来随着党项民族的消失西夏文字也成为“失传的文字”。19世纪初,中国学者刘澍在武威西夏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发现西夏文字,从而也揭开了西夏文字研究的序幕。200年来,考古学家已基本破译了所有发现的近六千个的西夏文字,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报告的最后陈教授又简单地谈了一下西夏学研究的概况,指出在改革开放的20年间我国的西夏学研究有了重大发展,1998年在银川建立了西夏博物馆。与此同时俄、日及欧美等国也都有对西夏历史文化的研究。
在整场报告会中,陈教授运用了大量图片直观地向大家展示了西夏的异域风情,他的精彩演说也使报告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