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连绵数日的雨终于在此刻止住,八月十三的明月正悬济于威海上空,清辉洒遍一条条旅行的道路,洒向一个个奔向团圆的游子,也洒在山大一隅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键盘的敲击声配合着团队成员的热火朝天的讨论声,构成了我们这个假期最独特的音符。

这是我们备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最后一程了。我想起从校赛开始我们的一次次答辩,想起我们在各地为调研的一场场奔波,一个个为项目改进而不眠的夜晚;今年暑假,团队就放弃休息,主动留校完善项目,只为博得这张国赛的入场券。
特别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王老师,从最初的理论指导,到第一台原型机,再到我们第一次分享项目,时至今日,每当我们遇到瓶颈时,王老师都会及时出现,和我们站在一起共同分析问题寻求突破方向。还记得今年的劳动节假期,老师陪我们一起修改项目资料到凌晨。正是老师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
几天前,当老师告诉我们入围全国总决赛的消息时,我们高兴地挥舞起双手。整个项目的长时间沉淀从眼前划过——从校赛路演时青涩的PPT,到省赛现场与顶尖高校同台竞技,再到如今跻身国赛舞台,项目文件夹里36次产品的更新记录,21个迭代版本的计划书,35次专家辅导的记录都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和项目的完善。耳机中播放起“从此在大场面,我不再站旁边”的歌词,这一刻,我们不仅是为奖项而战,更是为验证那句“我敢闯、我会创”的青春誓言。
这一路上,是学校为我们搭建了成长的平台,是老师们用专业知识为我们指引方向。撰写这篇日记时,我们已经在实验室里完善了四天项目,项目专家和指导老师也在实验室和我们进行一次次的复盘,共同确定进一步优化方向。最后2000字的答辩稿中,每一个字背后都凝聚着老师和我们的心血。
月光如水,映照着校园的每一处风景,也映照着每个人的侧脸。这个中秋,我们未赏名山胜景,却见证了思维火花的碰撞;未享阖家欢宴,却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战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赛学子的勉励:“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就青春梦想”——我们愿以今日之坚守,换明日国之重器的一声静好,以此回报学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