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格外特别的日子。作为“最美奋斗者”教师代表,我站在学校2025年教师节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心中充盈着惶恐与感恩。望着台下亲切的领导、多年来并肩奋斗的同事,还有同学们那一张张青春明亮的脸庞,我清晰地意识到:这份荣誉从不只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每一位扎根讲台、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
我不禁回想起二十五年前,第一次以教师身份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刚从口腔医学院毕业的我,说出“同学们好”时声音还带着青涩的颤抖,黑板上的板书写了又擦、反复修改,唯恐哪一个细节没能讲透。如今,鬓角虽已染上银丝,但每一次踏上讲台,心底涌起的却依然是那份最初的期待和力量。
正如我在发言中所说,我们口腔医学教师的讲台,既在教室实验室里,又在牙椅旁病床边。带领学生为重度牙周病患者制定治疗计划时,我总会带着他们全程跟踪:从患者初诊时因牙齿问题“不敢笑”的窘迫,到治疗后“能好好吃饭”的舒展。我希望他们理解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信念——行医不仅是操作,更是帮助患者重拾生命的尊严;教书不仅是传授,更是传递“小口腔护佑大健康”的责任。唯有在与患者的真实共情中,服务“健康中国”的种子,才能真正扎根进年轻一代医者的心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番话让我反复叩问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该如何以微薄之力,回应这个时代对“大先生”的深切呼唤?
于我而言,答案或许就蕴藏在“教育为民、医疗报国”的朴素坚守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精神,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化为诊室里多倾听患者一句话的耐心、带教时多剖析一个病例的细致。“大学问”也绝非纸上谈兵,它离不开对准临床痛点、破解“卡脖子”难题的科研实践。这些年来,我们团队攻坚屏障膜材料,最初动力只是源于见到患者因进口材料昂贵而无奈放弃再生治疗。那种想帮却无能为力的愧疚,推着我们扎进实验室,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经历了上千次配比调试、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但最让我欣慰的不是奖项本身,而是看到学生们逐渐学会从临床中发现真问题、在科研中寻求实解决。他们带着这样的思维在全国大赛中斩获金奖,有的更将技术推广至基层医疗机构——我明白了作为医学教师的作用:教会学生将学问写进民生需求,在破解难题中锤炼真本领,远比传授单一技术更加重要。
傍晚回到办公室,我将荣誉奖章轻轻置于书架,旁边放了好多张学生送的教师节贺卡。有的贺卡上手绘着一颗笑眯眯的牙齿,有的写着:“谢谢您,让我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读着这些文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我们在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在不断被他们的真诚、坚持与热爱所温暖和感动。如今我的学生中,有的如我一样成为教师或口腔医生,有的站上国际讲台分享中国技术。我也愈加明白,“大先生”未必非要成就惊天伟业,更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让他们在热爱的领域里熠熠生辉——正如点点星光汇聚,终将照亮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
二十五年教学生涯不短,但我知道,这份坚守仍将继续。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铺路石”,在牙椅旁守护更多人的健康和笑容,以自己的一份微光,为教育强国与健康中国之路,温暖而坚定地照亮一程。
谨以此文,祝愿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