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路两旁的梧桐树正舒展着葱郁枝叶,昨天,初踏入校园的我们正细细打量着这座百年学府,看到前面一个身影向我们走来,我很快认了出来,原来是李术才校长。看到我们对环境感到新奇的样子,校长停下脚步,笑着问候:“是新同学吗?”听到我们的肯定回答后,他将我们带到旁边的冯沅君与陆侃如的雕像前,将山大故事缓缓道来。

在校长的讲述中,那些两人在书库共勘文集的专注,动荡岁月中藏手稿、暗授业的执着,再到临终捐藏书设奖学金的赤诚,一个个画面在脑海里鲜活起来,泛黄的校史也变得有了温度。校长和我们的交流里不仅有校史的回顾,还有对后辈的关心。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这对学术伉俪并肩治学的身影,忘却了时间流逝,只觉得自己也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校长停顿了片刻,笑着说:“你们刚报到时,宿舍楼下帮忙搬行李的老师、校门口耐心指引的学长,都是这育人温度的延续啊。”我明白了山大“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校训里的育人内核——我们要成为的,正是让文化有温度、让理想有筋骨的传承者。想到我们初来校园时,哲社学院为我们大家准备的“学术启航包”,里面有学院编纂的《知心文萃》,厚厚一册收录着全体教师的学术精华;而《思想者》期刊则是我们专属的学术园地,精选佳作能让我零距离感受山大哲社的思想脉搏。这两本书,是我们打开哲社学术之门的钥匙。学校和学院的悉心准备,让我们能在山大感受到家的温暖,安心追寻学术理想。

校史里的先辈故事化作了浸润心灵的春雨,学术薪火的传递不止于课堂讲授,而是藏在“学术启航包”的思想精华里,更融入新生入学的每个细节中。这份从冯陆二人延续至今的温度,便成了比任何教育理论都更动人的“山大答案”。它让我们懂得,所谓大学的育人力量,正是让前辈的精神成为后辈前行路上的指引,更让师长关怀化作新生逐梦路上的暖阳,让每一颗年轻的心找到自己的使命与方向。
当“东临黄海,南望泰山”的校歌声响起,二人所代表的学术坚守与育人情怀,已融入山大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山大人在传承文化、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