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坐在归家的航班上,我向舷窗外望去,无垠的云海如絮如毯,不断翻涌、交织。金色的夕阳穿透云层,温柔地洒落进来,恰好映照在怀中那块沉甸甸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奖牌上,一种难以言喻的恍惚感悄然弥漫心头。指尖传来奖牌微凉的触感,如此真实。一年的跋涉、无数日夜的耕耘,那份凝结了心血的社会调研报告,终于在此刻化作了这枚闪亮的徽章,陪伴我踏上归途。

八月的东北,天高气爽,微风宜人,仿佛特意用这份沁人心脾的凉意为远道而来的我们接风洗尘。8号一抵达大庆,我们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路演模型的最后搭建中。一整天紧张的组装、调试,在模型最终完美呈现时,我们才松了一口气。9号,大赛正式拉开帷幕。站在庄严的赛场,面对专家评委们审视的目光,紧张与焦虑如影随形。关键时刻,赛前李雪静老师的叮咛在耳边回响:“保持平和心态,就像你们平时演练的那样。”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准备与信念凝聚,我们从容完成了路演与答辩。当最终团队斩获一等奖的喜讯传来,所有疲惫仿佛瞬间蒸发,一股热流涌上眼眶,这一刻,承载了太多期待与付出。
回望备赛的日子,那段时光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在我的引路人孙奉仲老师的引领下,我有幸加入了“碳”寻民生团队。虽然过往也参与过节能减排竞赛,但面对“社会调研”这个全新的领域,内心仍不免忐忑:陌生的方法、未知的挑战,我能胜任吗?这份不确定性,是旅程最初的底色。在备赛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熬到深夜两三点是常有的事。我还记得为了画好一张调研路线图,或者仅仅是为了让一页PPT表达得更清晰、更有力,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甚至更久,反复修改、琢磨。说不累是假的,过程真的很辛苦。
但幸运的是,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孙老师总是在我们最迷茫的时候出现,几句话就能点醒我们,给出实实在在的建议。团队的伙伴们更是没得说,每次遇到难题,压力大的时候,总有人能拍拍肩膀说“别急,我们再试试”,或者默默分担任务,那种互相支撑的感觉,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力量。还有学院的老师们,在我偶尔觉得太难了、快撑不住的时候,他们的开导和信任,就像定心丸一样,让我能继续往前走。

从校赛的初露锋芒,到最终站上国赛的舞台,我们的项目在一次次的修改、打磨、完善中逐渐绽放光彩。孙老师那句箴言始终萦绕耳畔:“好的东西是通过一次次的修改与完善出来的,没有一蹴而就做出的好作品。”这句话,成了我们团队最核心的行动准则。
飞机穿越云层归航。怀中的奖牌,承载着刻骨铭心的“碳”寻之旅。心中充满无尽感激:感谢恩师孙奉仲教授的指导与倾囊相授,感谢并肩作战的团队伙伴日夜协作、相互扶持,感谢我们的领队齐建荟老师全程的热心帮助;也感谢学院领导与老师默默提供的坚实后盾。
国赛终点亦是新征程起点,这份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鼓舞。我们将怀揣收获与初心,投身建设美丽中国的事业。因上努力,无愧于心;果上随缘,勇毅前行,未来我会继续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光彩。这份荣光,也将照亮我们飞向更高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