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学生

“全球胜任力青年人才培养论坛”学生志愿者 顾爽

顾爽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8日 20:38 点击次数:

8月初的威海云层低垂,南辰楼会议室里那场由东北亚学院和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联合主办的“全球胜任力青年人才培养论坛”已过去数日,我心中的波澜却久久难平。作为此次论坛的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与聆听中,我对“全球胜任力”的理解愈发清晰。它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青年学子的具体实践之中:是回应世界关切时的扎实学识,是参与国际对话时的坚定立场,是接纳多元文明时的开放姿态,更是传递中国声音时的赤子之心。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宁教授的主旨演讲令我印象深刻。他以战略家的眼光勾勒出国际教育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重构知识边界,学科壁垒渐消,体育、传媒、金融等多领域急需具备国际胜任力的人才。而他提出的六大培养路径,即培养全球视野、国际可迁移专业能力、尊重多样性的意识、有效沟通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我指明了培养全球胜任力的清晰蓝图。这也启示我,脱离了实践,“全球胜任力”便无从谈起。以实践拓全球视野,以实干强专业本领;怀谦逊汲取多元养分,秉自信传递中国声音。如此,方能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架起中外桥梁,贡献青春动能,书写中国青年的时代篇章。

回望过去,学校与学院搭建的培养平台早已悄然回应着这些成长与实践的需求。在东北亚学院举办的大使讲坛上,于洪君、吴思科、程永华等前一线外交官的分享近在耳畔,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亲历故事,让抽象的“国际视野”有了具体的注脚;在东北亚学院组织的青年国际事务模拟洽谈会上,我与韩国、越南、菲律宾等国的青年学子深入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渐渐领悟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深意;通过学校组织的海外项目经历,我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跨学科课程,真切触摸到学科融合的磅礴伟力。这些沉浸式的体验与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形成奇妙共鸣,让“全球胜任力”从概念变成了我可感知的成长轨迹。

站在威海的海岸线远眺,浪涛奔涌处,正是青年弄潮时。这份志愿经历给予我的,不仅是视野的开拓,更是使命的觉醒。作为新时代山大人,我愿以论坛为新的起点,在“学无止境”的求索中锻造硬核本领,在“气有浩然”的坚守中培育家国情怀。当某天,我能将中国故事讲进世界心里,为全球议题贡献中国智慧时,那便是对“全球胜任力”最生动的诠释。


【供稿单位:东北亚学院    作者:2022级本科生 顾爽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穆楠 冯嘉雯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