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学生

深圳“智创未来”励志成长训练营参加者 陆谊明

陆谊明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3日 22:43 点击次数:

这个暑假,我参加了由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深圳研究院主办的2025年暑期深圳“智创未来”励志成长训练营。七天的时间里,我们聆听有关科创前沿与未来产业趋势的主题报告,登顶莲花山,走进“大潮起珠江”展览,走访达实智能、华为、比亚迪、越疆科技等多家科技企业,感受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和历史变迁,体悟科技与人文交织的魅力,收获了深刻的思考与成长。今天,在家中收拾行李,训练营结业证书上“智创未来”四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不禁令我百感交集。

记得,在前往深圳的动车上,我一路看着窗外,思考着这个在短短四十五年间被“大潮起珠江”的叙事所定义的城市。那时的我认为,深圳,那飞快的节奏、对技术与效率的极致追求,似乎与哲学的思考缺乏关联。我好奇,在这场“智创未来”成长训练营里,除了惊叹于那些智能高效的科技成果,我是否能用哲学的视角去进行另一个维度的思考?

这次成长营的核心主题是“创新”,我们探访的每一家企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这个词。在比亚迪,我们看到了“技术鱼池”里解决续航焦虑的刀片电池;在越疆科技,我们亲手操作能完成精密焊接的协作臂。而达实智能则将这种创新延伸到了空间,致力于打造建筑与城市的“智慧中枢”。这一切都在验证着一个朴素的逻辑:技术让生活更美好。

但在参访途中,虽然每家企业的创新都令我惊奇,但一个疑问总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当我们的物质世界在不断追求着更加智能高效的创新时,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随之变得更加丰盈?还是说,我们在用一种技术理性,悄悄地置换了另一种更复杂、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直到,当我漫步于华为松山湖基地那片精心设计的欧式建筑群,乘坐着小火车穿行其间时,我发现,或许华为的松山小镇正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份解答——“创新”与人文关怀并不冲突,二者能够和谐共生、彼此成就。更进一步,当我重新以这种人文的视角回顾我们此行的点点滴滴,我感到,或许技术的创新本身,就是服务于“人“,这也正是创新的意义所在。

怀着这份感触,成长营的最后几天,我站在莲花山顶,俯瞰由昔日边陲小镇演化而来的国际化大都市。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似乎理解了深圳对创新的回答——一种强大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人民作为衡量成就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的成功,首先就是一种观念的成功。

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将哲学思考投入现实的宝贵经历。它让我明白,哲学并非书斋里的空谈,它与我们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面对深圳这片充满活力与未来感的土地,哲学学子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言者。我们的角色,或许不是去编写一行代码或设计下一个商业模式,而是在这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浪潮中,不断地发出追问,守住人的价值坐标,探寻技术与人文精神和谐共生的可能,并为“智创未来”注入一份清醒的、深刻的、关于“人”本身的思考。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2023级本科生 陆谊明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莉莉 周末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