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阿尔泰山的山脊,石堆墓里的浮土就被镀上了一层金辉。作为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一名学生,我正和中俄两国的队友们呆在巴泽雷克文化的石堆墓前,共同亲手揭开这尘封数千年的奥秘。陶片与石头的碎屑在毛刷下渐渐显露出轮廓——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山东大学与阿尔泰国立大学联合暑期发掘项目。
此次发掘是近年来山东大学规模最大的境外考古实践项目,也是学校“北线中外联合考古”国际化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高军老师、赵永生老师、申静怡老师,以及来自阿尔泰国立大学的老师们共同率领,来自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的12名学生与俄方师生一道,正合力完成这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我们的营地扎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远处的山峰像被晨雾擦过的水晶,空气里满是松针与湿润泥土的气息。队员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早早收拾好各自的行囊,备好午餐,带着饱满的热情来到这片历史悠久的墓葬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每次想到即将展开的全天发掘,我总忍不住畅想——或许土层下藏着的不只是年代久远的器物,更是不同文明在时光里悄悄“对话”的痕迹。在阿尔泰这片草原文明与农耕文化的交界带,究竟留下过怎样的印记?我们携手拨开土层的瞬间,那些跨越地域的交融,大抵会让历史从文字变成可触摸的温度。
一整天的发掘里,伙伴们累并快乐着。面对这处此前未曾遇见的独特石堆墓,大家分工明确:有的同学负责铲土运土,有的专注清理石堆,还有的坐在一旁,用双手细致绘制墓葬形制的真实样貌。休息时,我们和俄方的老师同学们聊起两国考古文化的差异,大家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这种古今对话,中外交流的奇妙感,或许正是考古最动人的地方:我们挖开的不仅是泥土,更是不同时空里人们共通的生命印记。收工时,夕阳把探方的剖面染成暖橙色。看着中俄两国师生被泥土吹拂了一整天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忽然明白这场联合发掘的意义:就像阿尔泰山的溪流终将汇入大河,不同文明的碎片也终将在我们手中拼接出更完整的历史图景。

返回驻地的路上,我翻看着相册中前两日参观高山岩画与阿尔泰国立大学博物馆的照片,刚刚淡去的记忆再次浮上心头。参观到的马具独具地方游牧民族的特色,造型优美且实用性极高。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历史”从不是冷冰冰的年代数字,而是无数普通人实实在在的生活碎片。
夜色漫进营地时,篝火已在林间升起。松木在火中噼啪作响,火星乘着晚风掠过木屋顶,落在远处的草地上,像岩画里散落的星点。原来历史从不是孤立的点,而是像阿尔泰山脉,像我们脚下的石堆墓,终将在不同的手、不同的目光里,连成跨越时空的线。风穿过松林时,仿佛还带着岩画凿刻的回声,而我们的脚步声,正成为这回声里最新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