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学生

山东大学-济南高新区“硕博送学”项目周年座谈参加者 臧一

臧一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3日 20:53 点击次数:

“3、2、1——“山大高新,共赢合作!”随着大家喊出热烈的口号并合照,山东大学-济南高新区“硕博送学”项目周年座谈顺利落下帷幕。去年这个时候,研工部和济南高新区共同合作的“硕博送学”项目启动;一年后,我很荣幸作为参与“硕博送学”项目的学生代表,与济南高新区、研工部和马院的领导老师们一起参与山东大学-济南高新区“硕博送学”项目周年座谈,并分享一年来的收获与感悟。“硕博送学”项目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山大深厚的学术沃土,一头连着高新区火热的实践天地,让我们这群“象牙塔”里的学子,真正走进了社会这本“大书”。回顾一年来的“送学”历程,我有以下三点收获:

真见世面:基层这本“活教材”,让我们读懂了国情民情的厚重。

走出象牙塔,我们看见了“真”发展。以前学理论、看报告,总觉得“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词有点远。但走进高新区那些充满活力的企业,从研发新药的实验室到生产智能装备的车间,我亲眼看到了这些词是怎么落地生根的。看到工程师们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日夜攻关,听到创业者讲述从零起步的艰辛与梦想,我才真正触摸到国家战略在基层跳动的脉搏,理解了“科技自立自强”不是口号,而是无数人撸起袖子干出来的!

我们也读懂了“济南故事”的现场版。高新区就是济南发展的一个缩影。参观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就像在翻一本立体的“济南产业地图”。政府怎么搭台?企业怎么唱戏?产业链怎么协作?这些平常书本上接触的问题,在这里都有了热气腾腾的答案。这让我对咱们济南打造“科创名城”、“产业强市”的蓝图,有了更直观、更接地气的认识,也让我思考,作为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如何研究更贴近这片热土的实际需求。

真练本事:实践这个“大熔炉”,让我们淬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博送学”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刀真枪的实践,让我们逐渐炼出了“翻译”理论的硬功夫。作为习习会的一员,平时我们面对的大多是青年师生。但走出去给社区百姓、企业员工讲党的创新理论、讲省市政策,感受完全不一样。最大的考验就是:怎么把那些“高大上”的文件语言、理论术语,变成大家一听就懂、一想就通、一用就灵的“家常话”、“身边理”?比如讲“共同富裕”,不能光讲概念,得联系社区里新开的养老中心、家门口增加的好学校;讲“优化营商环境”,得说说高新区企业感受到的办事效率提升。这个“翻译”过程,让我深钻理论、吃透政策、找准结合点,练就了把理论讲活、讲透的真本事。

真促融合:校地这座“连心桥”,为我们拓展了成长发展的平台。

“硕博送学”项目搭建了一个绝佳的校地合作平台。一方面,我们带着山大的知识资源和青春视角融入高新区,贡献微薄力量;另一方面,高新区广阔的舞台、丰富的资源和前沿的实践,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作为习习会副会长和党支部副书记,我深刻感受到这个项目是组织同学们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绝佳载体,希望未来可以发挥习习会五星级社团及山大样板党支部的优势,借助“学讲研践”四大品牌矩阵探索更多合作形式,让“送学”的成效更实、纽带更牢。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是高新区和学校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共同托举起了“硕博送学”这个项目,让我们能够将论文写在泉城大地上,让青春在服务社会的火热实践中闪光。我将继续努力,学好理论、练好本领,争取在未来为济南高新区乃至更广阔天地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2023级硕士研究生 臧一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韩怡雯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