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给本科生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低头一族”不减反增,课堂师生间互动数量少。今年初在青岛召开的中国管理学者交流营读书会上,来自其他高校的教师也有同感。看来这一现象并非某一学科或某一教师的个案,而是值得我们关切的重要议题。
大学生在课堂参与师生互动,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通过提问、讨论等互动形式,学生能及时澄清疑问,强化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提升高阶思维,通过互动中的批判性提问和案例分析锻炼分析、整合与创新能力;有利于打破教师单向讲授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减少枯燥感;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不足,优化课程设计和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即时反馈和因材施教。此外,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对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与社交技能意义重大。特别是对管理学院的学生而言,培养其沟通交流能力,是提升其就业和职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每天接触的碎片化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少数能触发兴趣,极少数能引发深度思考。在习惯快节奏、多线程的模式后,学生在面对普通信息时自然会产生某种意义上的疲惫和无感,这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抬头率低”,或是一种集体沉默。
当然,学生“抬头率低”的部分原因是教师教授内容缺乏精彩性或创新性,而使其战略性选择了略过。深层的原因则可能是来自升学或就业压力,让学生对长期导向的课程学习产生疏离感。在多年的课程讲授过程中,我发现企业参训人员听课比MBA同学认真,MBA课堂课堂氛围比本科生要好,不同地区MBA学员的活跃度和互动性也不一样。对于本科课堂上的沉默,其深层原因还可能是“沉默是金”“木讷近乎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等传统思想对大学课堂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学期我给工商管理专业的三年级本科生开设“集团公司管理”选修课,不断采取相关措施改善课堂互动少的状况,结果有改善,但仍有很大的空间。我在课程结束后的考试中特地出了“从'组织相'理论谈学校本科生课堂互动少的原因与对策”一题。同学们的试卷中谈到了一些原因和对策:“课堂趣味性低,授课老师应该适度改善教学思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授课”“自身没有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认识不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课程设置应该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班级成员之间不熟悉,可以采用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每个小组都承担特定的任务”“班级同学都不发言,从众心理明显,要鼓励积极的同学带动不积极的同学”“自身知识基础较差,无法理解老师的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回答,对策是学生应该在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等。
除了上述建议,还可采取以下措施以提升课堂互动水平:
一是教师履职尽责。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态度和行为对课堂氛围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合理引导互动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参与课堂,通过有针对性提问、组织小组活动等方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互动中锻炼能力。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可增加教学互动性评价的内容和权重。
二是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现在的本科生、研究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学习习惯、信息获取方式已经随着技术进步发生了颠覆式改变。慕课、B站等网络学习资源触手可得,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已经不能够适应学生的需求,学生期待在课堂上获取到的是稀缺知识或价值。以管理学类课程为例,学生对来自企业的实践案例更感兴趣,真实的应用情境比单纯的书本教学更有吸引力。因此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同步前沿理论和最新实践。
三是加强课堂过程管理,优化课堂提问策略。学生不参与课堂互动的原因首先是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知行未能合一。为此,学生考试成绩不能局限于卷面回答和课程出勤率,教师还应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在成绩比例设置中可以适度提升课堂表现在最终成绩里的权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养成积极互动的行为方式。
四是强化学生心理教育、贯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有明确的长远目标和详细的短期规划,充分认识到课堂学习的长期复利效应,建立起能够穿越周期的、长期导向的自我管理模式,缓解具备一定功利色彩的“短视行为”。
五是部分学科可开设演讲与口才选修课。许多学生因为个性内敛或者担心表达能力欠佳,羞于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必要也有条件的学科专业应当开设演讲与口才类的选修课程或多组织相关社团活动,为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相应平台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