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学生

央视考古纪录片《大汶口猜想》观看者 褚傲丹

褚傲丹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5日 21:38 点击次数:

五一假期,我在山东大学公众号上看到一条名为“登上央视!文明曙光中的山大贡献”的推文,激动兴奋的同时,我更为山大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从推文中了解到,近日,央视CCTV4《走遍中国》栏目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倾力打造三集考古纪录片《大汶口猜想》,以山东大学焦家遗址、泰安大汶口遗址、滕州岗上遗址重大考古发现为脉络,穿越时空探秘黄河下游史前文明。我迫不及待地点开播放,在央视的镜头里,跟随山大考古学院院长王芬老师的脚步实地探访大汶口遗址,从深埋地下的史前城址中构想远古中国的城市图景,从夯土残垣的坚固泥层中探寻海岱地区的文明曙光。回溯历史,我尝试读懂何以中国。

央视栏目组运用情境重现和现场考察,将历史的厚重融入每一帧画面。在焦家遗址,规模宏大的城墙和壕沟组成了城防设施,城墙夯打起来的台子作为供社会上层公共议事或举行仪式的“宫殿”。“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建造这些需要调动成百上千的劳动力,由此可以推断出在距今约6000至44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化,同时也为中国早期的王权初现提供了相关的证据。

从随葬品到社会分层让我们看到了礼制的萌芽。穿越五千年的随葬陶器勾画着远古尘世的阶层分级,也隐藏着特殊的阶级密码。高等级奢华的大墓与简朴的小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墓葬的面积和棺椁中陪葬品的多寡进一步折射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化情况。

在焦家遗址器物展示厅里,王芬老师介绍了一件玉钺。珍贵的玉料可以通过尺寸来反映持有者的身份、地位和获取资源的能力。温润的色泽中沉淀着王权或军权的重量。即使经历了五千年的岁月洗礼,它散发的威严光芒依然不减。

在山大考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考古学院边荣伟学长在微痕分析实验室,采取现代化科技方式,对大汶口出土的玉器进行研究。通过超景深显微镜观察玉钺刃部的各种不同的痕迹,学长对它当时的使用功能进行了判断。这是用科学实证来回答我们对大汶口文化的诸多猜想。

山大考古学院的老师和学长们深学细悟、层层论证,带我们穿越时空,打开一扇解读史前文明的大门,体验新石器时代的远古风貌。

我心中充满了对山大考古人的敬佩之情——泰山岩岩,汶水汤汤。山大人在探寻中华文明脉络、探源中华文明工程中展现出的贡献和担当,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恰如奔流不息的大汶河。

今天的中华文明正是从古国时代的城址与王权中一步步走来的。从未熄灭的文明火种,一直照亮着前行的道路。而未来的辉煌也必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


【供稿单位:环境学院    作者:2024级本科生 褚傲丹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武立冉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