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书桌前,台灯将暖黄的光晕洒在摊开的书页上。阅读着《终身成长》里让我受到启发的章节,我的思绪被窗外的风声卷回阅读分享赛的那个晚上——站在舞台上的我,用略有颤抖的声音讲述着牡蛎的成长故事。那时的我以牡蛎自喻,试图剖开成长中层层包裹的硬壳。彼时的紧张与今日的沉静交织,书页上的文字仿佛被海潮浸湿,泛起微光。
这次阅读分享赛由齐鲁交通学院、土建与水利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院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联合举办。暮色透过玻璃窗漫进来,报告厅里已坐得满满当当。参赛的我不仅是分享者,更是倾听者:王炳楠同学分享了他参与科创项目的经历,用自身经历阐释终身成长;王文媛同学则着眼于深耕专业,让我看见了终身学习的不可替代。所有同学的精彩分享在我脑海中逐渐串联成线。
《终身成长》的核心,是斯坦福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思维模式革命”。她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前者认为天赋与能力是命中注定的标签,后者则坚信努力与挑战能让人不断突破。书中最经典的实验之一,揭示了被夸“聪明”的孩子如何因害怕失败而逃避难题,而被赞“努力”的孩子更愿直面挑战——这与分享会上同学谈到的不谋而合:“这不就是咱们小组做项目时的样子吗?总怕露怯,反而束手束脚。”他的话激起了我的思考。是啊,在实验室、图书馆、答辩厅里,多少人与我一样,曾用完美的外壳掩藏焦虑:熬夜赶论文时不敢向导师提问,竞赛失利后强装云淡风轻,甚至在团队讨论中咽下“可能很蠢”的见解。我们像贝壳一样,外壳锃亮,却将心跳声压得低沉。
而今日重读此书,却多了几分释然。前几日与同学做实验,方案因数据误差被全盘推翻。有人瘫在椅子上哀叹“白干了”,我却想起分享会上那句:“砂砾终究会变成星星。”我们索性围坐在实验楼前的台阶上,将电脑屏幕对准暮色,把“错误”拆解成“线索”。晚风掠过树林,我想到,山大的“学无止境”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型思维的注脚?成长,也许就在我们敢于撕开“完美”标签、坦然接纳“暂时不能”的那些瞬间发生。
原来,在中心校区的梧桐树下、在兴隆山的晨跑道上,我们早已生长出一种勇气:就像化作一只张开的珠贝,让时代的砂砾与星光,一同涌入心脏,在成长型思维的包裹下逐渐生长。
合上书时,月亮正斜斜地攀上窗棂。我想起书中德韦克教授的话:“真正的成功,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对于山大学子而言,或许更应如此——相信那些被砂砾磨砺的岁月,终会在某天化作掌心的珍珠,映出我们和母校共同成长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