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3日至5日,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组织开展2025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本次教育活动以“碳路先锋”为指引,紧扣“思想价值引领、学术素养培育、校园生活融入”三大核心主题,通过专题报告、师生见面会、集体观礼等活动,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为济南、青岛两地各校区141名硕博新生衔接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筑牢认知与能力根基。
厚植家国情怀:以盛典明志,以精神铸魂
学院在东配楼举行2025级研究生新生见面会,见面会上,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守宇详细介绍了学院“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体系——通过搭建三大平台、汇聚四股力量、聚焦五个着力点、开展六大活动板块,融合导师引领与平台支撑,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他表示,新生要将个人研究方向与国家能源安全、“双碳”目标紧密结合,在学术深耕中为国家战略发展贡献力量。副院长白书战从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师资力量、就业形势等维度,以详实数据与生动案例展现学院在核科学技术与能源动力领域的行业影响力与广阔前景,让新生对学院有了清晰认知。
见面会后,学院领导班子与全体新生共同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庄重激昂的氛围中,新生们回顾抗战历史,感受先辈奉献精神,目睹国家先进装备与威武之师,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被深深激发,更坚定了以科研报国、助力国家科技发展的信念。学院党委书记辛公明观礼后在致辞中表示,同学们要铭记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恪守崇实品格、激发创新素养,在学院平台上成长为有担当、有作为的优秀人才。新生们纷纷表示,将带着学院期望,在未来学习研究中为国家能源事业进步贡献力量。
提升科研素养:以专业赋能,以经验引路
为帮助新生明确培养目标、掌握科研技能、规划学业与职业路径,学院精心组织系列学术素养提升讲座,从培养管理、前沿分享、经验传承到工具赋能,全方位为新生科研之路 “铺路搭桥”。
研究生秘书围绕研究生培养工作,详细解读研究生培养全进程时间节点与核心任务,明确硕士、博士学位毕业标准与考核要求,指导新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熟悉选课操作及研究生管理系统使用流程,让新生全面掌握研究生阶段目标任务与发展策略,为科研规划奠定基础。
作为学院“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本科2008级校友、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海外)入选者、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刘宁副教授做客能动学术论坛,为博士新生作了题为“超短脉冲激光诊断及其在等离子体能源转化的应用”专题讲座。刘宁副教授紧扣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系统阐述等离子体在能源、环境、材料与制造领域的应用潜力及诊断难题,同时结合自身求学科研经历,分享技术攻关中的瓶颈突破思路与心态调整方法,鼓励新生以严谨求证的态度夯实基础、以主动尝试的精神突破思维、以瞄向前沿的眼光找准方向、以坚持不懈的毅力攻克难关。
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栋教授从导师视角,以“研途启新,学术启航”为题为新生梳理学术成长路径,鼓励新生尽早明确研究方向、参与导师课题、广泛阅读文献、加强跨学科交流,主动融入国家“双碳”目标、能源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同时希望新生以良好心态面对科研挫折,重视合作,构建积极良好的科研氛围。
高年级优秀研究生代表分享了实战经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博士研究生代表聚焦“心态与角色转变”,强调读博是独立思考、统筹规划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建议新生保持好奇心与跨界交流。硕士研究生代表围绕“学业规划、科研方法、论文撰写”,支招新生主动完成从“知识接受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转变。
针对AI时代科研范式变革,学校首次将数智化素养培训纳入新生教育必选项。数智化支撑研究院相关老师解读了人工智能时代挑战,介绍山东大学“AI+支撑平台”功能。图书馆学科馆员武骁老师详解了图书馆百年历程、资源体系及智能服务平台,帮助新生掌握科研必备的资源利用技能。
融入校园生活:以安全为基,以集体聚力
为保障新生校园生活安全有序、快速融入集体,学院围绕安全防护与集体建设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为新生筑牢成长“安全网”。
学院有关实验师以“科研启航,安全为先”为题开展实验室安全专题讲座,结合学院专业特点梳理实验室常见安全隐患,通过真实案例,详细讲解应急处理流程,要求新生养成实验前预习、实验中记录、实验后整理的良好习惯,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
心理健康安全和校园卫生安全也是重中之重。心理咨询中心相关人员以“守护心灵晴空,赋能科研征途”为题开讲,结合研究生群体特点,梳理学业压力、科研挑战、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潜在心理困惑,从环境适应、认知调整、压力管理维度解析应对方法,并介绍校内心理咨询资源。校医院相关老师围绕“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讲解健康生活方式、体检指标解读、传染病防控及应急自救技能,为新生健康保驾护航。
为帮助新生尽快融入班级集体,硕博辅导员还分别组织班会,解读学校管理制度汇编、综合评价体系、宿管安全注意事项,开展新生自我介绍与班干部竞选,增强了新生的集体凝聚力与归属感。
本次新生入学教育精准锚定科研适应、学术信心培育与发展方向,帮助新生构建科研认知框架、深化学术归属感,为新生尽快融入科研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