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校园动态

山东大学2025年暑期学校落幕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年08月20日

[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2025年暑期学校在济南、青岛、威海一校三地落幕。本届暑期学校自7月7日启动以来,持续深化国际化、精品化的办学特色,通过引进国际顶尖师资打造学术前沿课程,整合校内优质教育资源开发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创新全面发展教育模式,深化科教产教融合培育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多元化专业发展路径,着力构建涵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交流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层次暑期课程体系,为山大学子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暑期学习体验,全面助力卓越人才培养。

智领未来:打造学术前沿国际化课程,培育卓越专业人才

本次暑期学校汇聚全球顶尖学者,围绕战略性、前瞻性新兴学科,开设了一批学术前沿课程,将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科动态融入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国际化、专业化的学习平台,助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专业素养的卓越人才。

国际教育学院“文化符号学”课程

国际教育学院开设的“文化符号学”课程邀请加拿大多伦多都市大学副教授余红兵担任主讲,阐释了文化符号学的核心定义和符号作为中介载体的本质属性,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具体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符号如何在人际互动与社会运行中构建丰富的意义。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中美法律与社会研究”课程在青岛校区开课,由美国特拉华大学社会学与刑事司法系副教授Aaron Fichtelberg担任主讲,吸引了来自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院学生参加,通过深入的学术对话和文化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了对不同法律文化传统的理解。公共卫生学院开设的“全球卫生概论”由杨薇老师主讲,是一门为实现全球健康覆盖而提供理论指导的重要课程,剖析了全球健康不平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卫生治理的现状与挑战。新闻传播学院特邀马来亚大学巩见坤博士和英国萨里大学郑羽燕副教授分别开设“公民新闻”与“全球领导力”课程。巩见坤深入解析数字时代的公民记者现象,指导学生提升媒介素养;郑羽燕系统讲授全球领导力理论,通过案例研讨深化学生对跨文化环境下领导力实践的理解。两门课程共吸引260余名学生参与,以国际化视角赋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跨界融合:构建交叉创新课程体系,锻造复合型人才

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暑期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多学科协同优势,着力打造医工融合、理工交叉、文理渗透等特色鲜明的交叉融合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可视计算”暑期学校

由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交叉研究中心举办的“可视计算”暑期学校在青岛校区开课。本次暑期学校特邀多位顶尖专家作主题报告。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智源学者王鹤带来题为“合成数据驱动的具身VLA预训练新范式”的报告,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大规模、高质量的合成动作数据为VLA提供零样本泛化能力,为通用机器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国家优青(海外)弋力分享了“从人类运动中学习多样化的人形机器人交互技能”的前沿研究,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人类丰富的交互运动数据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先验知识,展示了人类运动数据在人形机器人技能开发中的巨大潜力。自开办以来,暑期学校始终坚持学术前沿和DIY活动的特色,围绕当前可视计算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方向,今年还特别设置了四个实践模块,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让学员深度体验可视计算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充分体现了暑期学校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

五育并举:创新全面发展教育模式,赋能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学校充分整合开发一校三地的体育、美育、劳育资源,坚持“五育并举”,将体育锻炼、艺术审美和劳动教育融入暑期学校课程体系,打造特色素质教育新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心理中心“以影知心——看电影,学心理”课程

山东大学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由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主办,围绕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平台品牌、队伍力量等开展课程讲授,通过6学时的课程讲授与42学时的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提亮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化思维,鼓励全校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打磨劳动技能、体认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不断提升学校有组织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水平,聚力构筑“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特色育人体系。“以影知心——看电影,学心理(生命健康)”课程,由心理中心孙浩令主讲,结合了心理学与电影,通过观看经典影片并与心理学理论结合,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情感和心理机制。这种将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跨学科创新教学模式,既丰富了美育课程形式,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知行合一:深化科教产教融合实践,激发创新创业潜能

暑期学校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在充分发挥学校各类实验室资源优势上,开设实验实践类课程,通过项目式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科研探索精神。同时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将各地的创新创业暑期学校作为实践载体,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实训,从而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走进科学-中科院科研体验”活动

工程训练中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基础训练”课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联合中科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对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走进科学—中科院科研体验”实践活动,在长春应化所进行参观学习,内容包括参观实验室及先进仪器、分组实验、参与讲座、撰写科研报告,从而了解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基础训练”“智能技术应用与实践”等暑期学校课程,聚焦前沿技术与竞赛需求,吸引了全校机械、材料、集成电路等9个学院120名学生踊跃参与,其核心在于“课赛融合、全程实战”的培养模式,课程结业标准直接对标赛事选拔要求,授课模式为理论讲解、集中研讨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精准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氛围积极浓厚,鼓励跨学科团队协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拼搏精神。工程训练中心以此次暑期备赛为契机,将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构建“课赛融通”育人体系,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工训力量。

山东大学深圳创新创业暑期学校

山东大学苏州创新创业暑期学校

深圳研究院举办山东大学2025年第十届深圳创新创业暑期学校。来自一校三地、25个教学科研单位的本科生等参加学习。本届暑期学校聚焦创新思维培养与创业实践赋能,整合高校、政府及校友资源,特邀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科技创新领域名企高管担任导师,为全校青年学子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的优质实践平台和教育资源。山东大学2025年苏州创新创业暑期学校暨第十一届苏州独墅湖大学生创业课程班项目路演中,12支双创团队结合一周的学习收获进行展示,暑期课程圆满落幕。本次暑期学校以学生双创项目为核心,汇聚长三角双创优质资源,邀请强大师资和创业导师团队,对话创业精英、产业专家学者,实地参访知名企业,感受创新创业活力。从齐鲁大地到秀丽江南,学员们在为期一周的“科技+文化”双创学习中,感受前沿科技驱动产业变革,触摸文化创新脉动,体悟“国之重器”的硬核科技实力,汲取创新奋进动能。

文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人文精神根基

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依托学校文史学科优势,精心打造了“红楼梦浅探”“唐诗宋词品读与欣赏”两门暑期课程,服务于构建传统文化育人新格局。“红楼梦浅探”课程通过对于《红楼梦》的世界观等多方位的展示,带领学生形成对《红楼梦》的基本认识框架,了解古典白话小说的基本技法,尝试对红楼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艺术创造力。《唐诗宋词品读与欣赏》课程则概述唐诗宋词发展状况,在突出唐诗宋词的名篇佳作的同时,又结合诗词发展历史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对诗歌的审美感悟能力,籍此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操,筑造坚实的人文精神品格。这两门课程让学生在经典浸润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既提升了文学素养,又增强了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元拓新:拓展辅修微专业路径,助力宽口径人才成长

暑期学校创新推出微专业培养体系,基于特定学术领域和行业需求,突破传统专业边界,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新路径。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有效弥补传统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周期过长等问题,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又提升了就业竞争力,为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创新方案。

管理学院“国家公园管理”微专业

山东大学“国家公园管理”微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跨学科专业人才,融合了文化旅游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学员提供全面的学习与实践平台,促进多学科协同发展。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仁卿以“国家公园的设立与创建”为题作主题讲座,深入探讨了国家公园的设立背景、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国家公园管理”微专业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有助于将国家公园管理知识与各自专业背景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未来发展空间。学员们将深入了解国家公园管理的前沿动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致力推动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迈入第21个年头的山东大学暑期学校,始终扎根齐鲁、放眼全球,依托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深厚底蕴与一校三地协同优势,不断提高暑期学校影响力和师生参与度,为山东大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开放办学协同育人、拓展国际校际交流,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注入新动能。


【供稿单位:本科生院     作者:兰彬彬    责任编辑:赵方方 陈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