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暑假期间,山东大学“山止川行”赴边疆生态共治调研实践团远赴新疆伊宁,以“万里边疆,强国有我”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跨越天山南北的生态探寻之旅。这支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苏继新教授与王洪超辅导员共同指导的队伍,带着对边疆生态的关切与对民族文化的敬意,用脚步丈量草原戈壁,用对话倾听牧民心声,在实践中解码生态智慧,书写青春担当。
青山为卷:解码民族生态智慧
“草原是哈萨克族的生命,就像水是鱼儿的家。”在喀拉达拉镇琼库什台村,村支部委员的一句话,让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了当地人与草原的关系。为深入挖掘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实践团与村党支部紧密协作,顶着烈日走访牧民毡房,听老牧民讲述“四季转场”的故事。老牧民的转场日记中,记着每片草场的载畜量,甚至标注着“哪片草地适合小羊羔,哪片能长过冬的牧草”。这些代代相传的经验,正是哈萨克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动注脚。在与牧民的交谈中,队员们发现,从“不随意砍伐活树”的禁忌,到“猎取动物需留幼崽”的习俗,生态保护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细节。
古道为证:践行徒步环保担当
“乌孙古道的美,藏在雪山与草原的褶皱里;但它的伤,也藏在游客丢弃的塑料袋中。”带着这样的认知,由法学院硕士李自越带队的7名队员,开启了为期六天的百里徒步,从天山南麓到北麓,用双脚感受这条千年古道的生态压力。在徒步过程中,队员们受向导和马帮影响,不仅不乱扔垃圾,还主动捡起沿途的矿泉水瓶、食品包装袋,连埋在土里的烟蒂都细心挖出。队员们感慨道:“当马帮的马蹄踏过碎石路,带走的不仅是垃圾,更是对自然的承诺。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份承诺传得更远。
同心为笔:共绘生态保护蓝图
“保护边疆生态,不是一个学校、一个民族的事,得大家拧成一股绳。”实践团联合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16名学子,组成跨学科调研队,在草原上开起了“生态研讨会”。团队围绕“如何保障新疆边地良好生态环境”展开多方位、多角度探讨,最终明确“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确定生态保护实施路径:以组织当地人开展自发性生态保护措施为核心,结合互联网广泛传播优势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同步推进下一代生态保护教育工作,构建立体、具体的边疆生态保护网。
山河为鉴:书写青春实践答卷
从琼库什台村的毡房到乌孙古道的雪山,山东大学“山止川行”赴边疆生态共治调研实践团以双脚为笔,在边疆热土书写“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团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根基,怀揣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主动担当作为——不仅完成了“百里乌孙”的徒步壮举,用脚步亲证天山南北的生态画卷;更顺利推进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治理专项调研,为当地生态治理工作提供“山大方案”,让青春智慧在边疆生态保护的实践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