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传承山大基因,深耕推普之路。暑假期间,山东大学“推普绘中华”志愿服务队奔赴八省十地,深入乡村学校、社区田间、艺术团体,了解村民、学生、合唱团成员普通话学习困难,用青春智慧破解普通话学习痛点,让规范语言与乡土文脉相融,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语言力量。
趣味课堂:让规范语言扎根童心
实践队走进山西晋中榆次区王湖小学,为低年级学生开启“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主题班会。课堂上,推普宣传片阐释着语言对生产力发展与信息处理的重要性,山西各地方言音频则让学生直观感受沟通壁垒;“开火车”朗读多音字、希沃白板趣味游戏、绕口令挑战等环节,以贴纸奖励调动热情,让规范语言意识深植童心。

在河北保定曲阳县中管头小学延续趣味教学,从普通话的定义讲起——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为规范,并用“五十六个民族因普通话手拉手”的比喻,让二年级学生读懂语言对民族团结的意义。多音字辨认、《夏天的声音》诗朗诵、绕口令挑战,课堂在笑声与诵读声中升温。课末,孩子们齐声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稚嫩童声里,是语言种子破土的力量。

声韵雕琢:让民族之声传准唱亮
推开排练厅的门,《短歌行》那磅礴激昂的旋律响起,“和之音”合唱团正在排练。这支常年活跃在省市群众艺术舞台上的队伍,它的成员们是队员杜沣原同学家乡的一群叔叔阿姨,他们曾是田间地头坚韧的建设者,如今在歌声中追寻精神的丰盈。然而,乡音的独特韵律,在来到更广阔的舞台时遇上了阻力。平翘舌的较量、前后鼻音的微妙……如何让诗词的千年气魄被更清晰地唱出和理解?


实践队带着定制推普手册而来,手册中平翘舌音、唇形圆展、声调音高的细致指引,成了团员们的“通关宝典”。“‘用’字要像练美声那样圆唇”,杜沣原手把手纠正闫阿姨发音。在“生(翘舌)”“康(后鼻音)”等字词的反复打磨中,团员们不仅校准了声韵,更加深了对诗词意蕴的领悟。当齐诵《短歌行》时,乡音里的生命力与普通话的规范性相融,让千年诗词气魄在共同语境中焕发通透共鸣。
田野调研:让推普工作精准落地
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丁庄街道,以访谈与问卷勾勒基层推普现状。一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却识字有限的阿姨,一位善写毛笔字、坦言村民因少外出而疏于用普通话的老爷爷,还有沿街店主的反馈,共同指向一个结论:需在普及重要性的同时,强化普通话的日常应用价值。街道对活动的认可与深化需求(如讲座、暑期学校),推动服务队进一步完善方案。这场调研让队员们明白,推普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打通乡村与外界沟通脉络的关键。


精讲精练:让古音新韵浸润青春
在江苏苏州吴中区泗阳中学,为高中生开设“普通话语音精讲精练”课。以《十渡游趣》为引,从“仲、稼、壑”等单字正音入手,解析“复苏、俯瞰”等词语的声韵难点,针对宿迁方言特点,重点突破前后鼻音、轻声变调等问题。朗读环节中,学生们随“亭顶茅草垂泻”屏息,伴“鱼蛙蹦跳”轻快,在声情并茂中感知语言与文字的共生之美。

乡音为根,誓言铿锵向未来。活动尾声,大家喊出:“我们在江苏省宿迁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誓言铮铮,回荡在苏北仲夏的校园里。这堂课不仅为高中学子备考添翼,更在他们心中播下守护语言家园的种子。当规范的语言遇见蓬勃的青春,文化的长河必将奔涌向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