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儒学高等研究院开展毕业生主题教育活动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2年06月21日

  [本站讯]在2012届毕业生即将告别母校之际,为鼓励毕业生全面总结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自信走向社会,近一个月来,儒学高等研究院积极落实学校毕业生专题思想教育部署,针对即将离校的2009级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开展了“感恩母校,成才报国”系列思想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奉献意识

  6月初,学院党委发起了“信仰、信念、信心”三信主题教育活动,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信心的三信主题教育和毕业生党员创先争优主题组织生活会结合,号召毕业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继续“创先争优”,树立党员奉献意识,在毕业离校期间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组织生活会上,毕业生党员积极发言,气氛热烈。大家回顾了在母校三年期间的生活点滴,导师和院党委老师对自己的教诲,党支部活动对自己的凝聚感召。大家在畅谈中纷纷表达了对师恩的感激,对母校的留恋,铭记师恩、珍爱母校是每个毕业生共通的情感。毕业生党员表示他们更应该发挥榜样力量和奉献精神,带动身边每一位毕业生文明离校,保护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每寸空间,留给母校一个整洁的校园。
  最后在研究院党委书记巴金文的引导下,大家深入思考了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提出的更高要求,立志保持党员的创先争优意识,为将来取得更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扬山大人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做出新的成绩为母校增光添彩。

凝聚校友意识 积极建言献策

  6月中旬,为了凝聚毕业生同学的校友意识,树立爱校荣校的责任感,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开展了“为母校和学院发展建一言”活动,建立毕业生留言册。广大毕业生同学围绕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和“攀越计划”实施,以及儒学高等研究院的治院方针,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就学校文科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广大毕业生同学表示自己在母校的三年见证了母校的新变化、得益于母校的大发展,从110周年校庆到新的儒学高等研究院成立,都感到由衷的自豪,今后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会进一步关注学校和儒学高等研究院发展问题,积极为母校和我院发展建言献策。
  此外学院开展了“我的山大我的歌”毕业歌曲传唱纪念活动。组织毕业生学唱《山东大学校歌》、《山东大学之歌》、山东大学校友之歌《我的山大我的家》三首歌曲。通过传唱三首母校歌曲,进一步让毕业生感悟了山大精神,培养“凡我在处,便是山大”的感恩意识和校友情怀。

入职适应教育 弘扬山大传统

  为了帮助毕业生了解职场规范、熟悉职业礼仪、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迈好人生关键一步,儒学高等研究院召开了入职教育专题沙龙,邀请学院往届优秀校友为毕业生上好职场第一课。
  山东画报出版集团陈先云校友发言重点指出作为职场新人在工作中要踏踏实实做事,对业务仔细认真,对同事谦和有礼,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切勿眼高手低、粗心大意。大众报业集团的张淑芬校友则强调大家刚走出校园,对新的生活、新的工作可能会有些不适应,这是一个必经的曲折过程,大家要充满信心,不要畏惧困难,勇敢地面对职场挫折,更加理性地去理解社会。入职前和工作后都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理性的事业规划。辅导员王敏老师则以我校校友马俊欣同志的感人事迹为例,鼓励大家在踏入社会后,学习马俊欣坚强的品格、执着的追求、敬业的精神、感恩的心态和扎实的作风;领会我校“基础扎实又勇于创新,作风朴实又善于沟通,做事踏实又勤于进取”的“三实三又”型人才内涵,弘扬山大传统,对照自身实际,不断完善自我,以塑造成功的人格走向成功的人生。

传递求职经验 立志成才报国

  为了更好地在毕业生中开展“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报国”教育和毕业生校友意识教育的主题活动,并将毕业生丰富的求职经验留在母校、恩泽后来人,儒学高等研究院在全体毕业生中发起了“传递求职经验,立志成才报国”的经验交流活动。组织2012年毕业生就业典型以求职经验座谈会的形式为2010级、2011级同学传授求职经验。
  座谈会上毕业生就业典型代表介绍自己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所经历的工作机会以及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2010级、2011级同学提出自己的求职目标和困惑,由毕业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并在辅导员王敏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一起梳理了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求职心态。
  通过这次求职经验座谈会,毕业生同学纷纷表示将自己求职的经验积累分享给低年级同学,不仅强化了自己跟母校和学院的纽带联系,增强了继续为母校做贡献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更在交流中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决心走上工作岗位后勤勤恳恳、扎实工作,发扬山大传统,立志成才报国,“为国家图富强”。

【供稿单位:儒学高等研究院     作者:王敏    责任编辑: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