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3日,“墨迹”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晓霞的带领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进行参观调研。
团队到达北师大出版社后受到发行部经理徐韬的热情接待,在带领同学们对北师大出版社简单参观后,徐韬向同学们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及出版社的背景和出版业的相关知识,并对本次调研活动的主题“传统平面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生存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分析。他说,“编、印、发”构成了出版流程的基本骨架,即编辑、印刷和发行,涵盖了内容产生及其复制传播的全过程。对于营利性的图书音像制品,编辑之前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与策划,按需选题,保证销售,然后才能组稿、审稿、加工整理、装帧设计、发稿校对,一本书就大体成型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物的分类逐渐细化。从最初的单一种类——书,到现在的报纸、期刊、杂志、音像制品,而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也在不断成熟中。电子出版物对于传统图书的冲击不言而喻,其便利性、丰富性博得了大批群众特别是90后的喜爱,只要手指轻轻一点,想要的资料图书立刻就出现,再没有学富五车的“烦恼”。徐经理举例说,北京市现在有的学生用ipad上课,将课本电子化并且初步实现了循环利用,他认为,伴随科技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必将普及,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比如计费标准无法有科学的统一标准,资料来源的混乱及平台建设未完等原因,普及还需要一定时间。对于这股潮流的冲击,北师大出版社正在积极进行多元化突破,产品线愈加丰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相比于电子产品,纸媒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书香门第”,书香不仅指油墨,也是对于其文化内涵的高度肯定。徐晓霞举例说,在资料查阅方面实体更加真实易取得,比如建国以来各大报纸在山东大学蒋震图书馆都有收藏,对师生免费开放,但是在网上查找的话难度很大,并且相关资源绝大部分要支付高昂的费用。关于图书如何出版定价,徐韬介绍了一些专业术语与概念。比如“码洋”,就是指图书的定价乘以发行的册数。图书的成本包含许多因素,作者的稿酬、版税、印刷成本、发行成本等都与其息息相关。他还介绍说,国家对于出版物有限价政策,以保障读者利益。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作为一种生产周期相对较长的载体,要保证在一定时期内信息的有效性,这就对编辑的专业水平有严格的要求。每一本书都倾注了编辑的大量心血,说是“孩子”也不为过。读者应善待每一本书,认真阅读,妥善保存,这也是对知识的尊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属于中央级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北师大出版社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在中国出版界有很大的影响力。200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成立,是国内高校第一家以教育出版为核心业务,集图书、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印刷、合作办学、教育培训等多介质产品于一体的出版集团;其2010年兼并了安徽大学出版社,实现了跨地区经营。目前,北师大出版集团已经确立了以图书出版为主体,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和印刷产业发展为两翼,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发展路线,遵循适时适度进行跨地区经营,适时适度进行跨媒体经营,适时适度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定位,向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及较强市场竞争力、学术影响力、社会辐射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教育出版社机构和现代文化企业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