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为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9月27日晚,材料学院材料物理化学研究所白玉俊教授在兴隆山校区举办了一场关于材料化学及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及性能的学术报告会。
白玉俊向同学们介绍了负极材料以及当今电池的发展现状,讲解了锂离子电池与其他二次电池性能比较具有能量密度高、寿命长、不含有毒物质的特点及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另外,他还阐述了正负极材料的性能要求及选材原则。期间,他向同学们展示了电镜显微图像、模拟视频。师生默契配合,现场学习氛围浓厚。白玉俊还重点阐述了研究工作——铁族化合物及其在加入稀土等掺杂物后性能的改变。无数次试验结果表明铁族化合物在加入掺杂物后电池性能逐步提高,其在充电速度、耐受温度等方面都有改善。以单位时间内的充电次数为主要衡量指标,体现了学者严谨的思维和细致周密的研究过程。白玉俊向大家分析了遇到的“位错、晶粒细化”等专有名词,并向大家介绍了两位成绩优异的大四学生。这两位学生在现场为大家介绍了材料化学的前景及就业方向,帮助同学们走出专业选择和就业的茫然。
此次活动让大家对材料化学专业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彰显了老师们勤于科学事业的精神。大家都从这次报告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