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在山大,有这么一个社团。在这里,有一群热爱公益事业、心怀公益梦想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为志同道合而彼此相识相知,每个人都伸出自己的手,把自己看似很小的力量汇聚成滔滔江河,只是为了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学校,甚至是让这个世界有一点点改变。它是一个励志成才的平台,为山大中所有怀揣公益梦的人架设的一座桥梁,这里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只有心灵和心灵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它以“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之才”为宗旨,在最近三年连续被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年度优秀社团”称号。而全国范围内,能够连续三年获得此项殊荣的高校社团仅有两个。它服务校园,奉献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感恩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技能和学以致用的本领,全面提升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是新长城山东大学自强社。
爱心为源 奉献而生
新长城山东大学自强社于2006年4月21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办公室主导成立。成立之初即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山东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共同指导,校党委副书记方宏建任名誉社长。自强社是一个奉献爱心、励志成才的平台,正如社长杨雅南所说,自强社就是一个大学生一起做公益的地方。经过一代又一代自强社人的努力,在自强社成立的这七年中,社团已经逐步打造了“环保助学,爱心宿舍”、善行100、“自强杯”演讲比赛、农民工子弟学校校园行、暑期“甘霖”支教团爱心支教等品牌活动。分社长何明敏告诉我们,做好公益事业是自强社的唯一目标。自强社的成立不为名利,甚至不为获得荣誉。他们做这些,为的只是能够为更多人服务,看到更多人脸上的笑容。“其实我们做的很多活动都是很微小的,所以没有官方的证书认可一类的东西,但是我们还是坚持去做,只求内心的快乐,也可以说是一种内心的幸福感吧”,杨雅楠说。在加入自强社的初期,她对自强社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知道它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山大资助中心共同指导的公益性学生实践团体,具体以后会在这里做什么,这里的社员们是怎样的,这个社团又是怎样的,她几乎一无所知。当时,她被一种年少的激情所鼓动着,凭着一腔热忱,只想投身公益,报效社会,让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存在,多一丝美好,有一点不同。但是,进入自强社之后,她才慢慢发现,公益事业并不简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技能,专业素质。公益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平台,有热情,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就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在自强社,我终于明白,如果你愿意为他人生活的更好而付出而努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存有一丝悲悯,你就可以做公益,并且能做的很好。”杨雅楠的话掷地有声。
七年拼搏 裨益千家
谈起自强社的发展历史,团支书霍晨显得心潮澎湃。历经多年风风雨雨的自强社到现如今已颇具规模,目前举办的品牌活动都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霍晨也是这些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每周六周日,我们会去宿舍收废报纸旧瓶子,获得的钱就捐给扶贫基金会。”据她所言,去年一学期他们就筹得了善款2000元左右,这让社员们都感到很兴奋。而同时,自强杯演讲比赛中的情形则让她至今难忘。“有一个文学院的播音特长生,是连续两届的冠军,特别厉害;还有一个男生平时挺孤僻的,但是在比赛中讲述的特别感人。”在她的描绘中,自强杯的演讲比赛为更多的人吐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善行一百,爱心包裹”活动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之后我们会在学校招募志愿者。”她向我们介绍了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我们会在邮局附近对路人进行宣传,只要捐献一百元购买我们的书本或者文具,我们就会将爱心包裹邮寄给需要它们的孩子们。”“但是很多路人不太相信我们,这对募捐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在谈到自强社2012年暑假共11人在甘肃省甘谷县的一所山村小学的支教经历时,霍晨感慨颇多,“我们坐了23个小时的火车,而且是硬座。”虽然路途奔波,但她说这次的甘肃支教使她收获颇丰,“虽然是在暑假,我们可能这个时候就会出去玩了,但是他们不会,他们特别喜欢学习”。她格外提到,“早上八点半上课,孩子们七点就来敲学校的大门了。”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霍晨教过数学、语文还有手工课,“记忆最深的是,在我们临走前孩子们给我们写满了纸条。我们留下了电话,一直还会有孩子给我打电话”。由于学校在山上,他们需要购买大量生活物资,离开时带队老师还给孩子们留下了字典等礼物。这段经历让霍晨格外记忆深刻。成员何明敏也讲述了支教过程中一段难忘的往事,“支教遇到特别多的困难,首先因为我们都是外地人,所以语言是一个大问题,其次当地的政府对我们持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感觉特别保守,所以带来不少麻烦。还有就是条件特别艰苦,因为当地的水资源特别匮乏,我们在夏天支教一个月,没有洗过澡。那一个月没有吃过一次肉,下山特别困难,经费也不够。经历了那么多的困难,因为大家是一个团队,所以一起想办法,都克服了。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大家都很快乐,看到孩子们的笑脸真的很满足。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都起得很早来送行,问我们明年还会不会来什么的,就真的特别感动,觉得这次支教非常的有意义。”
并肩奋斗 共同成长
自成立以来,自强社以受助学生为服务对象和受益主体,为山大学子感恩社会、自我发展、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社团指导老师陈付波说:“近年来山大资助中心积极构建‘济困、励学、厚德、强能’四维助学育人体系,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学基础上,通过添翼工程、爱心社团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资助中强化育人,在育人中突出实效,不断深化资助工作,稳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我们积极为社团成员提供励志成长的机会,希望他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能自我成长。”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山大党委学生工作部的指导下,自强社努力培养社员感恩服务意识,丰富着社员的课余生活,积极锻炼社员的自立能力,使每一位社员在积极参与的个体践行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格素养,为山大学子顺利适应社会并作出较大贡献提供帮助。杨雅南对此感触很深,她说,自强社锻炼了她,使她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是她从自强社中获得的最大收获。何明敏也说,自强社所给予她的,并不是什么荣誉,而是对于她自身的改变和升华,“首先是性格上的转变,我觉得参与活动让我变得开朗;其次,多参加就意味着提升,从大一一个懵懂的少女,进入自强社,从一个小干事做起,每次活动都积极的参与,这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然后,逐渐的从一个活动的参与者变为了组织者,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希望可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我相信自强社带给我的不只是能力上的提升,更是理念上的转变,把公益的事业落到实处,不是标榜自己的公益心;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去做,再大的目标,没有践行者,它就只能是个目标,不会让更多的人受益,所以我觉得它带给我的理念上的改变是最重要的。”在自强社,不仅社员得到了自我发展,社团的工作也得到各方肯定。谈到自强社的成就是,杨雅南显得很谦虚,她说, “即使我们社长,我们的负责人,能力再强,做得再好,也绝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我们有很多活动,像爱心包裹,需要社员们挨个宿舍收集废品,然后卖给废品收购站,集齐钱再来买学习用品寄给贫困区的孩子。可以说,这其中每一个本子,每一只彩笔,都汇聚了社员的努力和心血,没有他们,自强社就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荣誉属于每一位社员。而身为社长的我,更多时候像一个船长,只是把握方向,协调各方面关系,真正把计划落实到实践中的是他们。”
引用自强社在他们人人主页里发布的一段话:“我们存在过,努力过,精彩过,辉煌过。也许我们不是最好,但是我们同样历经风风雨雨,那过去的岁月里,我们携手走过,而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我们也会合力面对。会有新人加入,也会有老人离开,但是我们都会铭记这样的团体。我们帮助过别人,奉献过自己,这样——就够了!”如今的自强社,虽然满载荣誉而归,却依然有漫漫长路要走,但梦想从此起航,爱心便会播撒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