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17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博文齐鲁”调研团来到山东省博物馆,对博物馆产业开发部主任孙若晨进行了采访,并参观了博物馆及其周边的山东美术馆衍生品商店。调研团由4名12级文管专业本科生组成,由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赵爱国教授担任指导老师。
团队旨在通过实地走访省博物馆、省美术馆等地,调研省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并配合省博物馆开展目标人群的相关市场调研,以期促进省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发展。
此前,团队成员针对调研课题搜集了大量资料,并针对采访活动预设了几大问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省博前后组织的两届文化产品设计大赛在大赛规则、作品征集时间等方面有较大变动,而对于大赛作品及馆内其他衍生品的产销渠道等方面,队员也存在着诸多困惑。
文化产品设计大赛: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结合
通过采访了解到,山东省博文化产品设计大赛主要面向各大高校,而两届大赛也先后选择了视觉同盟和Arting365两家专门的网站作为合作媒体,由网站进行组稿并负责联系高校。针对第一届大赛时间跨度不合理,作品形式、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本届大赛也进行了诸多改进。孙若晨解释到,将比赛时间选在下半年是因为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设计技能,同时下半年也囊括了学生们的毕业设计期,相对而言收到好作品的概率会有一定提升。而对于举办此类大赛的目的,孙若晨笑着说,“我们了解、研究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历史,而是为了当下。因而文化的宣传、推广、应用应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结合。”
十艺节:暴露工作流程中的问题
去年,山东省举办了中国第十届艺术节,而山东省博也承办了作为十艺节重要活动之一的“欧美经典美术作品大展”。该展览十分火爆,很多观众不远万里赶来并排好几小时的长队看展览。但与之相比,该展览的文化衍生品产销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工作流程上的弊端。在本次展览中,产业开发部只负责衍生品的销售,衍生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环节是脱节的。孙若晨补充道,不但十艺节的展览如此,此前的许多展览中,在策划之初并没有把衍生品设计考虑进去。展览开展前一个月或半个月内才匆忙考虑衍生品设计,导致销售的衍生品质量自然不高。但值得庆幸的是从今年年初开始,这一情况已经在慢慢得到改善,相信以后信息会更及时、更对称。
省博与省美术馆的对比:外来的是否更吃香?
离开省博物馆前,调研团还去了省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商店。商店占地不大,店内产品丰富,书签、明信片、木雕、首饰、挂饰、瓷器、各类书籍等样样齐全。但是参观者大多驻足观看,少有掏腰包购买的。而在省博周边的山东省美术馆文化产品商店,店内大多是国外艺术品的相关衍生品,而且几乎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尽管并不廉价,顾客纷纷驻足购买。由此引发队员们对中外衍生品开发的思考,希望能在后期进一步调研、分析中提出建设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