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每年当天气逐渐温暖、白玉兰路花香四溢的时候,兴隆山校区都会迎来一个镌刻着节能减排标志的四月,山大学子都会共同经历一场节能减排的盛赛。4月26日是山东大学第四届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去听听现场的声音。
参赛队伍:我们不是来尝试的,我们是奔一等奖来的!
一百多支参赛队伍中,所有成员都是大一新生的寥寥无几,连一靖和他的团队便是其中一个。他们很早便到了现场,是第一个摆好展台的团队。为了显得正式庄重,他们个个西装笔挺。“都说我们大一的基础知识不够,做不了竞赛,可我们就是要做,还要做得很好,我们是奔一等奖来的!”才入校不满一年的他们斗志昂扬,思维活跃,总是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到最好。今年他们做的是火电、水电和核电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调研。为了这次比赛,他们小组从寒假就前往祖国大江南北开展实践调研,足迹遍布五省四地——青岛黄岛发电站、浙江三门峡核电站、云南小湾水电站,他们都深入进行调研。本学期开学后他们仍在不断补充与完善。“我们通过一起学习调研,经历很多。比如说核电站比我们预想的要安全的多,而周围的人也能很好地接受。”他平静地说。
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大三学生与记者谈起自己的创新之路,说大一起就参加节能减排大赛,从一开始的“完全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到现在的轻车熟路、忙而不乱,他说自己感谢这个平台,他在这里点燃了创新的火花,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得到了难能可贵的专业化指导与帮助。“这是我大学里能参加的最后一次节能减排了,我一定要抱得头奖归!”他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走访中,记者感受到现场的每个参赛者都满怀斗志。无论是大一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大三的恬然老成,他们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祝福他们都取得理想的成绩。
评审委员: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会更有把握
上午茶歇时间,评审委员于工程训练中心一层参观参赛作品并给予点评。在贯通一层大厅长龙似的作品展台前,评审委员或二三人成行参观展台,或一人驻足了解作品,时而彼此探讨,时而与作者交流。展台处的参赛队伍热情饱满,翘首盼望专家到来给予指导。
记者跟随评委的脚步,随机采访到了综合组评委刘新。沿展台走来,他一一驻足了解作品构思。在“智能宿舍控制系统”作品展台前,刘新被邀请到特地准备的座椅前参观实物模型演示。他详细了解作品后进行了具体指导,谈到:“节能的创意点还不错,但在应用推广价值的考量上还需下工夫。”之后,他告诉记者目前他看到一些贴近生活的节电创新设计在实用性方面还需推敲,他认为创新与实用相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另一侧展台前,能源组评委陈莲芳在与选手交流中说道:“参加比赛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有新意的亮点要讲出来,让评委和同学了解创新点。”一些同学上前旁听,收获匪浅。
志愿者:我们是最充实的
本次节能减排大赛,“能动蓝”可谓一大亮点。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贯穿于决赛始终。一大早,志愿者们便到达现场,明确个人任务,分头开始工作。他们以最饱满的热情进行志愿服务:引导参赛队员找到指定展示位置,耐心为参赛队员解答疑问,来回送递答辩资料,叫号提醒各团队答辩。新闻中心的记者们也奋斗在最前线,拍照、采访、摄像、做记录,多角度记录赛事全过程。尽管比赛当天天气微凉,还下起了绵绵细雨,但多数志愿者还是忙得大汗淋漓。
据悉,各志愿者们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布置会场。在搬家公司临时取消搬运桌子工作的严峻挑战下,志愿者们仅用时一小时便将144张桌子搬运至展示地点,摆放到位,并完成展板海报布置。当被问及工作是否繁杂劳累时,一位志愿者笑道:“当然很累,我们不到七点就来了,午饭也只是草草了事,中午也只是在楼梯上睡了一会。但是虽然很累,心里却十分充实,而且能帮到这些参赛选手也很荣幸,希望他们都能取得好成绩。”而另一位志愿者则表示,希望下一届节能减排国赛能在山大进行,他也要争取带自己的作品来参赛。话音刚落,这两位志愿者又赶去送材料了。
4月26日,在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工程训练中心,每个人都流下了汗水,收获了欣喜。在每个人的心中,本次大赛已被赋予了更为特别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