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8月3日下午,历史学院“陶韵”社会实践队兰州小分队举行第二次工作筹备会议,旨在分配各成员的具体任务,对马家窑文化的背景、现处环境、最新发现和众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和了解。
会议上,团队成员对于要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修改,每位队员都根据实际情况对问卷提出修改意见,根据分类汇总和数据分析的要求添加了调查对象的学历等因素。团队成员还向指导老师王芬进行了电话咨询,就“在采访不同部门的负责人时应该如何选择侧重点”的问题与老师进行了交流。王芬提到,在博物馆参观采访和到考古所参观采访到的是不同性质的遗存,并且考古所一般偏重实践,对于马家窑文化的现状是有全面了解的,尤其是一些细节和小遗址。而博物馆是宏观的研究,对文化遗产本身内涵的挖掘、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公众考古学三个方面投入较大。此外,成员们就马家窑文化的保护和文化遗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与老师进行了探讨。遗址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很难掌握平衡点,中国许多城市在这方面还需要大力加强。文物的盗掘和走私、遗址的强拆和现代重建,对于人类历史文明都是严重的破坏。这也是目前公众考古的一个重要工作。对于马家窑文化的发展方向,指导老师认为一方面应该将年代框架进一步细化,进行社会、聚落、环境考古学工作的深化;另一方面应该普及公众考古知识,借助博物馆文化单位的宣传,使大众减少对考古事业的误解,重视遗址在人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作用,这些都是未来的文化产业人需要努力的目标。在马家窑彩陶文化研究方面,老师提醒成员注意加强基础信息的研究,建立彩陶数据库;进行归类与比对性研究,找出内在规律;研究要扎根本地,紧密结合本地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环境、物产情况;要与相邻地域的其他文化做比对研究,比如与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等;要加强与外地博物馆、研究学会的交流合作;要多学科互动,交叉比对研究;注重出土文物中的前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元素。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讨论和学习,成员们对马家窑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纠正了之前一些错误观点,为之后的实践工作奠定了基础。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陈雨 牟雅娜 责任编辑: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