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寻声忆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完成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4年09月09日

  [本站讯]6月组队、立项、答辩,7月校友寻访与收集资料共同进行,8月整理完善专访稿件,等待校友本人审核,重审错漏校友信息;7名2012级本科生,3名2013级研究生;关于在校生毕业去向意愿调查有效问卷77份;济南、北京两地调研;实际寻访15位校友;撰写专访稿件9篇,达18000余字;获取档案专业自83年创设以来,近700位毕业校友去向信息。这是“寻声忆陈”团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到的数字。
学生自发组织 学院立项支持
  2014年,恰逢山东大学档案专业走过30年,三十年载风雨兼程,栉风沐雨;三十度春风秋月,红花硕果。百年山大,历史文化。一代代优秀学子走出母校,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描绘着人生的新篇章。如今他们的足迹遍布各地,成就涵盖社会各个领域。
  为了解档案学专业校友去向,所学专业未来职业选择,10名档案学专业在校生自发组织了“寻声忆陈”校友寻访团,利用暑期实践开展实践调研,整理档案学专业毕业校友去向信息,寻访档案学专业优秀校友。经过前期筹备,立项答辩,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得到学院支持,作为社会调研类重点团队,获得院级重点立项。立项之初,指导老师为队员们提供了每个年级几位校友的联系方式。队员们通过联系这些校友,寻求帮助获得其他校友去向信息,对优秀校友进行寻访。
在校学生了解社会 毕业校友再忆青春
  近几年,我校档案学专业是通过历史学类分流而设,大二开设专业课程。多数档案学专业在校生表示,由于接触专业课程较晚,对本专业及毕业去向不甚了解。通过整理毕业校友去向信息,团队成员对档案学专业毕业去向有了更真实的认识,对我校档案学专业学科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学时光是学生从校园时代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但是大部分在校生对社会的了解有限。寻访本专业校友,既开拓了在校生了解社会的渠道,又加强了在校生与校友间的联系。
  校友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很有意义,加强了老同学间的联系,深感同窗情谊可贵。在联系校友及寻访过程中,队员们获得了校友们的大力支持,其中,88级校友于琴在百忙之中,抽出午休接受采访;90级校友赵庆文考虑到队员们奔波劳累,主动来到校园接受访谈;96级校友徐彬帮助队员们提供信息后还发来短信,表示此次活动促进了老同学间的联系,感觉关系更加亲密;在北京开展寻访活动时,96级校友赵焱在下班高峰乘坐地铁来到队员们住处接受采访;03级校友孙大东通过网络接受访谈……寻访结束后,团队成员常与校友们在社交网络上互动,收获忘年校友情。
陌生队友初见尴尬 克服困难收获友谊
  “寻声忆陈”社会实践团队组建于去年寒假,由6名本科生组成,调研口述档案管理情况。队员们合作默契建立了深厚友谊,约定暑期再次组队。但暑期组队过程中困难重重,队长在中山大学交流学习,一位成员退出。有队员提议远程联络,邀请研究生加盟。五个人分工合作,每天任务紧密,有人负责联络指导老师,有人负责邀请队员,有人负责立项准备。就这样,重打鼓另开张的“寻声忆陈”在队长远在广东写策划,队员身在济南去答辩的情况下完成了立项工作。
  启动会议是新加盟“寻声忆陈”的3名研究生与其他队员的初次见面。13级研究生钮文婷在《实践感悟》中写道:“六月底,活动开始,至今犹记得大家初次见面时的小尴尬。北京之行虽说有赶路辛苦、意见争执,但我们可以睡一张床,吃一碗饭,喝一瓶水,友谊渐渐深厚。”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逐渐相互了解,共同克服不断产生的新困难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愈加重视职业规划
  邀请队友、联系指导老师、立项答辩、联络校友、分发问卷、整理资料、实际寻访、专访撰写,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让队员们收获颇丰,团队合作、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与交往等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队员们在寻访活动中学到了前辈经验,对大学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对不同时代就业环境有了初步了解,对职业生涯规划更加重视。  
  为让更多同学获益,“寻声忆陈”校友寻访团拍摄了校友们对在校生寄语的视频,将在返校后与同学们分享。此外,校友专访稿件已经本人审阅。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刘佳亲    责任编辑:赵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