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2月1日,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山东省居民垃圾分类收集情况”调研团以青岛市市南区珠海路街道为代表,对青岛市垃圾分类情况做了初步调查。
据了解,市南区自2013年3月份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以来,已经在299个封闭物业小区和1434个开放式居民楼院开展相关工作,并在11处农贸市场、39所中小学校、690余家大中型餐饮企业、439家小型餐饮单位和178家驻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实施垃圾分类收集。作为市南区垃圾分类示范街道,街道办分批在辖区内六个社区、两所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小学校、幼儿园和若干小型餐馆开展了垃圾分类收集工作,至今已进行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街道建设管理科科长王琳介绍说,自2013年起,政府为每户居民免费提供两个分类垃圾桶,每个季度为每户居民免费提供200个垃圾袋,还专门配备了垃圾分类指导员。此外在社区设立多个垃圾投放点,安放了绿色、灰色、红色三种垃圾桶分别用于投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两年多来,大部分居民养成了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虽然刚开始展开工作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会打开垃圾袋检查居民是否分类正确,但是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一方面,“二次分拣”加大了工作量;另一方面,会让居民形成依赖心理。所以,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主要还是靠居民养成自觉习惯,政府不能做永远的“监护人”。王琳表示,垃圾分类处理不仅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更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垃圾处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传承。这个过程首先就要从孩子抓起,例如香港和台湾在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培养孩子们垃圾分类的习惯。孩子们将家中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交到幼儿园或学校,可以得到表扬和奖励。街道办的职责就是起到宣传教育引导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宣传工作时,相当重视对少年儿童的教育。通过“垃圾分类教育进课堂”、“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培养少年儿童的环保意识,希望让孩子带动家长,实实在在地把垃圾分类这件事延续下去。
【供稿单位:口腔医学院 作者:曲潇茹 李睿柳 责任编辑: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