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0月10日下午,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与儒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雕版印刷进校园”活动举行。尼山书院雕版刊刻、古籍修复工艺人李振豪和王鑫鑫,到现场为同学们展示并讲解雕版印刷的流程和细节。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会各部门的成员布置现场并维持秩序,各学院研究生与博士生以及部分教师到场参观。
李振豪是国家博物馆雕版刊刻与古籍修复专家的弟子,现在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工作,活动开始时,他正在现场雕刻一块木板。古人雕版印刷的过程,是将写好字的宣纸反过来,用小麦粉打成的浆糊,将其固定在梨木或者枣木等木质比较软、木丝比较细腻的木板上,再根据字的位置和形状来雕刻成字版。基本的刀法有斜刀、正直刀、左弯刀、右弯刀,依据个人习惯选择刀法,同时也与木板的形状和大小有关。刚开始的基本功就是先练习刻画直线,再用斜刀沿着直线剔出木屑。刀刻的时候是手腕用力,手指固定住方向。除了刻“字版”,还要刻“画版”,一般都是先从刻印线学起。图画只有线条,而字比较细小而复杂,能够刻画的未必就能够刻字。无论是字还是画,一个版要刻三天,每天要保证十个小时的时间在做。
外籍教师孟魏隆博士也来参观,他询问了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例如“翻刻”与“翻印”的区别,他的专业是经学方向,他说自己的专业对于古典文献的依赖性较大。拓印也是需要技巧的,关键是均匀地往上刷墨,无论刷多刷少,就会印不清楚。在版面上刷好墨,把宣纸铺上,再用棕榈毛制成的刷子轻轻压刷。一般一个版面拓印二千次就需要重新修补了。最后,李振豪介绍了他拜师学艺的老师的情况,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国家非常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老工匠艺人面对新时代的汹涌潮流还是不免落寞,重要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学习并传承这些了。要真正将重视传统文化财富的精神落实下去,还需要全社会多努力。
本次活动旨在提升同学们对传统雕刻印刷技艺的了解,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是响应国家对振兴国学的要求。